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道墟“古今通”卢承箕

陈胜龙


结识卢承箕老人,缘于我们为解读道墟文化而求教于他。卢老先生有道墟“古今通”之称,对有关道墟的山、水、人、物以及民间轶事可谓烂熟于心。

卢老先生年事已高,今年已七十有八,是道墟中学的一位退休教师。按理说这本该是到了养花弄草、颐养天年的岁月,可老人却一头扎进道墟文化的发掘整理之中,乐此不疲,笔耕不辍,撰写了不少文稿,默默地为传统文明探寻着根深叶茂的泥土养料。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基产性部分可称之为乡贤文化。小则一乡一村,大则一县一邑,总有几个德才皆备的学人,了解历史变迁,记录着重要人事,执掌一方民风,兼任着精神文化的承受者和发射者。在苍茫的历史原野中,这种存在十分重要。”

与卢老先生一起交谈,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实他正是这样一个德才皆备的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人文古迹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显得那么平和、真切。卢承箕是土生土长的道墟人,至今他家的台门是道墟镇上保存最完整的宅院。卢家家学渊博,从小对卢承箕耳濡目染,影响颇深。而卢先生对故土的挚爱更是由来已久。解放前,他就参加了进步人士组织的称山子学社,在称山月刊上发表文章。经过50多年的风雨磨砺,称山月刊上的纸张早已泛黄,但油印的字迹仍依稀可见,那上面的不少文章在今天看来也是颇具指导意义的,诸如“章氏的本源”、“道墟镇的过去和现在”、“道墟镇特产”、“怎样建设道墟”等等。当年,卢承箕是个很有个性的爱国青年,日伪时期,他不愿读日本人提供的书籍,宁愿拜前清的秀才苦读经史子集,从此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功底。这可从他的《道墟志赋》中窥豹一斑:维吾墟地,越东虞西。古称“东乡”,明改“道墟”。仰观天文,牛斗之阳。脉属会稽,春秋始扬。越王复国建斋台,炼戈称炭于称阳。墟土湖沙之积,河湖禹马疏畅。远山轩眉,近水襟肘。南风翼苗,翠浪林稠。村闾有楫,陆车水舟。鱼米满仓,景丽色秀。为越东之乐郊,实虞西之粮洲……”

解放后,卢承箕开始执教生涯,后错划为“右派”。但生活的磨难使他变得更加豁达和坚强。1978年落实政策后,他分配到道墟中学从教,但为民清命、仗义执言的秉性不改。1992年,“撤扩并”时,已经退休的卢承箕被道墟镇政府委以重任,负责起草《道墟镇总体发展规划》,他以“保老拓新”为原则,对保护道墟老街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使道墟老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