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记忆中的老街与台门

章逸


太祖母牵着幼小的重孙,迈着她那一代人特有的“三寸金莲”,寒寒颤颤地走出台门,踩着沿河的青石板路,来到当时算得上繁华的老街,在重孙半是撒娇半是耍赖的“逼迫”下,小心翼翼掏出用手帕包着的几角碎币,满足了重孙买一本小人书、买一包糖炒野栗的全部要求。
如今,当我回忆起儿时的种种温馨时,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浮现剧情的发生地——自幼居住的台门和古色古香的老街。

道墟自古多好学之士,其“学而优者则仕”,稍次者则做起师爷(据传,绍兴师爷的发源地就在道墟)。无论是做官的还是做师爷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总会在老家造房以光宗耀祖,于是便有了粉墙黛瓦、一进连着一进的各式台门。我幼时居住的列朝科台门,据说就是做官的建造的,而且各个朝代都有人科举出身。然而,从我有记忆开始,列朝科台门早已破败颓废。只能从住在台门口的八义公公那里,依稀了解台门当年的富丽堂皇。台门尽管破败不堪,但它毕竟是我们孩提时的“乐园”。那个时候,我们总是不知疲倦地玩耍,直到其中一个小伙伴的父母因催饭不灵,拿着竹梢赶过来时,大伙儿才一哄而作鸟兽散。

台门口有一条小河,从这里可以坐船到老街。然而,因为船只的缘故,加上路途并不甚远,我们习惯上总是选择步行。

踩着光滑黑漆的青石板路,走过几座拱形的老式石桥,就来到了全是木结构房屋的老街。老街宽不过3米,上面是凌空悬着的阁楼,里侧是通排直立的排门,开着各式的店铺;临河处立着数百根杉木柱子,以透出足够的光线。这个至今仍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一度因为店铺林立、农产品丰富而显得十分繁华。然而,因为新街的建成、市场的迁移,如今的老街仅仅只是一个过道、一处住所。

道墟的台门和老街,处处透着这个文化古镇的深厚和灵秀,尽管台门已渐趋式微,老街已不复繁华,但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党委、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保护古文化遗迹的重要性,他们在建设新集镇的同时,并没有大刀阔斧拆掉这些古建筑,而且正着手保护性修缮,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