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道墟文化是越文化的精粹

本报记者 郑志勋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若要寻虞山舜水中有点文化积淀的古老镇落,有道之墟道墟镇便是一个竹西佳处。

道墟有山,相传越王句践在此称炭铸剑得名称山,句践在镇南的稷山上还曾筑斋戒坛,稷山又有名叫斋台山。道墟有水,水是江南古镇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水乡道墟水路交错,河水拍打青石小街的古拱,拱桥的石缝中不可阻挡地挂满杂草藤蔓。道墟尤多古老的台门院落,高筑而起的院墙,门脚下的青石布满了杂草和暗苔,墙上的斑驳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每一座台门都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线装书。

道墟的闻人,扳一扳指头,一个巴掌是不够的。杰出的名人中,章学诚是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人,陈从周是中国古建筑大师,川岛(章廷谦)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李大钊、鲁迅的挚友。从这里,还先后走出了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章金星(小六龄童)章金莱(六小龄童)等一大群表演艺术家,至于从道墟走出的历朝进士之多,更是不计其数,“文到侍郎武到督”,道墟有“绣衣乡”之称。

若要翻读道墟地名的由来,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据传还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称。《绍兴县志》等史志记载,道墟原属会稽,宋元时称“东乡”。元末时,族祖章慎一“与朱元璋各起布衣,提剑三尺,同打天下”。灭元后,章慎一归家隐居农耕。明太祖欲招之辅政,三次礼聘都谦让不出。后率众臣南下,但见东乡书声琅琅,村人耕读立业,礼仪传家。便钦锡“有道之墟”,自此东乡易名“道墟”。

如果从地域的角度考论中国文化,越文化自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脉。越文化就其范围而言,自以绍兴古城为核心,进而辐射四方,半径可达萧山、余姚,方圆不下百里,与绍兴紧密相联的道墟自然囿于其中。从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这个视角审看,道墟话与绍兴话如出一辙,道墟文化毫无疑问是越文化的一部分。

对越文化有深入研究的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陈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墟文化是越文化的精粹,这里不仅有着越文化前期的剑文化,更有着后期的书文化。陈越说:“我们研究越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名士文化。道墟古镇能有这么多成就卓著、闻名中外的名人乡贤,绝非历史的偶然,道墟为什么能出史学、文学、建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名彦俊儒,这很值得研究。在‘无意识积淀’的背后,这与他们的越地文化和山水的滋养是分不开的。”对道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是对越文化深入研究的支撑,意义很大。

陈越指出,章学诚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梁启超誉他为“清代唯一的史学家”,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称他是“中国第一流的史学天才”,他提出的“六经皆史”的观点曾掀起了史学的革命,他对当时的伪史学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带着强烈历史意识的批判精神恰恰也正是越文化的闪亮精华,鲁迅之所以是鲁迅,就是他身上典型的那种把中国的现实放到中国历史的背景中去审视的批判精神,在这一点上,鲁迅和章学诚有共同之处。章学诚在今天的深化研究空间还非常大,上虞在挖掘道墟文化时要深入探究道墟的历史文脉,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脉,挖掘整理道墟文化,显然会意义深远地有利于发展。

有识之士还指出,道墟文化中还有浓厚的一部分是台门文化。古时的道墟,大大小小的台门多达100余家,这些台门大部分是师爷台门,从这些带着砖雕照墙黑漆大门的台门中,道墟走出了天下闻名的绍兴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墟台门正是绍兴师爷文化的一种表征。这样一些风格特殊飘荡着明清风韵的宅院,不仅仅是建筑学家探访历史的材料,更多地是在叙说着道墟历史古镇的文化沧桑。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