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星座因互辉而璀璨

———巴金与胡愈之的交往与友谊

陈荣力


编者按:今年11月25日,是生于1904年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一百周岁的喜辰。百岁人瑞,巴老如中国文坛一棵参天的巨松,其成就和风范高山仰止;百年风云,巴老所经历人生和岁月,亦似一卷峥嵘的画图,其英姿和足迹景行行止。在巴老已走过的一百年人生历程中,许多文化巨人都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就像星座的互辉一样,给中国的文化星空留下了诸多绚丽璀璨的风景。其中他与近代中国另一位文化巨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进步出版事业先躯、著名政治活动家胡愈之的交往和友谊,便是此中的典范。
一、世界语促他们相识相知 

19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博士创立了世界语。世界语作为国际社会最省力的一种交际工具,它所具备的简单、明白、富丽的三大优点和实际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使得其问世十多年,即为国际社会认可。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曾提出把世界语列为中小学课程,以此为代表,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出生于浙江上虞丰惠镇敕伍堂的胡愈之,一生热爱世界语,是20世纪中国世界语运动最有名的人物和重要先躯。在胡愈之看来,世界语作为“现代生活所必须的一种工具”、“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一种新发明的机器”,不但可以供给各国人民以一种中立补助语,不至侵害国语和民族语,更有利于促进社会革命和文化交流。因此早在1913年,胡愈之还在杭州英语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时,就通过 上海世界语函授班的学习学会了世界语,成为世界语运动的热心分子。1914年夏天,胡愈之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东方杂志》编辑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接触世界语。他积极撰写介绍推广世界语的文章,用世界语翻译俄国和一些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发起成立“上海世界语学会”,开办世界语讲习班、函授班,成为当时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骨干领军人物。像吸引胡愈之、蔡元培一样,世界语同样赢得了当时中国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青睐,鲁迅、周作人、楼适夷、叶君健、胡绳、鲁彦、萧红等等,都是世界语的热衷者,这当中也包括一位16岁的学生——巴金。

1920年冬天,还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巴金,怀着求知的热忱大胆地给《东方杂志》编辑、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写信讨教有关世界语的问题。尽管胡愈之与这位比自己小8岁、当时还只有16岁的学生素昧平生,但一向待人热情诚恳的胡愈之,很快就给远在西南的巴金回了信。胡愈之在信中除了就巴金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解答、坦率提出自己的意见外,还勉励巴金勤奋苦学世界语,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胡愈之的回信,如一把火,点燃了16岁的少年巴金学习世界语的热情。他一边学习,一边奋笔疾书,为世界语的传播鼓吹呐喊。半年后,1921年5月15日,巴金便在成都《半月》杂志第20号上发表了《世界语之特点》的文章。可以说,正是胡愈之的这封回信,奠定了文学巨匠以外的巴金,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又一先驱者的最初基石。而双方的这一次素昧平生的通信,也揭开了两位文化巨人,为中国的进步文化事业、为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并肩战斗、 并驾齐躯几十年的序幕。

1927年1月,23岁的巴金离开上海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两年留学期问,巴金旅居巴黎、沙多——吉里等地。第二年,1928年春天,因从事进步活动而遭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胡愈之流亡欧洲。这年初秋,胡愈之也来到了巴黎。距第一次通信整整8年之后,巴金和胡愈之终于在巴黎第一次见面,双方的激动溢于言表。胡愈之紧紧握着巴金的手说:“在法国见到你,我很高兴。我早已拜读了你的文章。”而同样激动的巴金,更为见到这位自己少年时代就敬慕的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一时语噎。胡愈之的谦和平易和巴金的虚心坦率,使两人一见如故。在巴黎拉丁区胡愈之的住所,两人多次倾心交谈,从国内问题、国际问题到世界语和文学、历史,从政治理想、人生抱负到爱国和拯救民众,这样的交谈撞击出的火花,彼此都深感得益。而仿如长兄的胡愈之,其学识和见地更使巴金为之折服。巴黎的会面和交谈可以说影响了巴金的一生,也是他此后终生热爱文学和世界语的缘由之一。1928年,正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为纪念托翁,也为了帮助巴金以稿费应付留学的拮据,胡愈之便让巴金翻译当时刊登在巴黎世界语杂志上的文章《托尔斯泰论》,由他推荐到商务的《东方杂志》托尔斯泰纪念专辑上发表,同辑还刊登了胡愈之同样从世界语中译出的《托尔斯泰与东方》一文。

1928年12月,因家庭再也无力供给在巴黎留学的费用,和禁不住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巴金由巴黎回到上海。因与胡愈之的关系及时任“上海世界语学会”秘书、在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周索非的介绍, 到上海后,巴金很快参加了由胡愈之任会长的“上海世界语学会”,不久又被选会理事,负责会刊《绿光》的编辑并参与世界语函授学校的教学工作。受胡愈之的鼓励和影响,这期间巴金根据世界语翻译了好几本书,如意大利爱·亚米契斯的独幕剧《过客之花》、苏联阿·托尔斯泰的剧本《丹东之死》、日本秋田雨雀的独幕剧《骸髅的跳舞》、匈牙利尤·巴基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等,共达30多万字。巴金也由此成为当时“上海世界语学会”乃至中国世界语运动中一位十分重要的战将和骨干。 

此后的20多年,因战乱频繁和倾心于小说创作,巴金一度疏远了世界语。1951年3月11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宣告成立,时任新中国第一任出版署署长的胡愈之被推选为理事长,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巴金则被选为理事会理事,这对分别了10余年的战友,又一次并肩站在了世界语的旗下。1980年,在胡愈之等的关心和努力下,国际世界语协会正式接纳中国世界语协会为会员。同年8月,第65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瑞典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的胡愈之,点名委派巴金率第一次参会的中国世界语代表团赴瑞典。当时不少人劝说巴金年事己高,不要再为此事奔波了,然而已76岁的巴金没有辜负老友的厚望和重托,率团圆满完成了任务。临出国前巴金曾给著名语言学家和世界语者陈原写信说:“去瑞典参加国际大会,只是报答愈之的好意。”在斯德哥尔摩的洪坛上巴金庄严宣告:“中国人民通过世界语加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世界语学者的风采,因巴金而备受瞩目。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巴金当选为国际世协荣誉监事此乃国际世协为表彰各国对文化社会活动有特殊贡献的世界语学者,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十余人。而一生热爱世界语并为此建立了卓越功勋的胡愈之,亦于1984年的温哥华大会上被选为国际荣誉监事,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如果说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如一面呼唤和平的旗帜的话,那么巴金和胡愈之作为高擎旗帜的两个旗手,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如明媚的春风一样,让旗帜招展得更加美妙动人。

 (待续)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