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芦苇青青

阮永兴


倘佯在乡村,已很难再看见那嫩绿色的芦苇,只有在一些破败的池塘边,才能偶尔看见零星的几株。它们一般根植于池塘的边缘,袅娜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清风一起,就轻轻地摇曳。说来也怪,就是这些平凡的芦苇总使我感到如此的亲切。在我心灵的底片上,也时常映现儿时在堤塘边追逐芦苇的情形。

家乡在曹娥江边,一条长长的堤塘护住了曹娥江水,使家乡免遭洪水的肆虐。就在那高高的堤塘两旁,长满了翠绿的芦苇。在乡人的眼里,芦苇已成为生命的守护神。它们把根深植于堤塘中,有的因年代久远落出了黄白的根,遒劲交错,紧紧地与堤塘抱在一起。我也曾多次见过芦苇与洪水斗争的情形。那是在洪水泛滥的季节,贪婪的巨浪一阵阵地狠命拍打堤岸,芦苇已大半浸在水中,那绿色的叶片在洪水中激烈地起伏,但它没有倒下,依旧挺着坚强的身躯迎着呼啸的狂风,因为此时的它已与堤塘融在了一起。洪水终于收起了狰狞的面目,堤塘也保住了。在感慨洪水凶猛之余,乡人也在由衷地感谢芦苇,是芦苇用它绿色的生命和堤塘保护了乡人的一切。

幼时因家中缺少柴火,常与母亲一起去堤塘砍些芦苇当柴烧,不过那都是在已远离洪水的晚秋季节。芦苇的茎杆也一如它的本性,有—股韧性,是很难砍伐的,一不小心就会把柴刀砍在自己的手上。母亲也从不让我参与此项工作。我总是站在高高的堤塘上,看着母亲砍断芦苇,递上来,然后把它缚成小捆状。母亲从不多砍芦苇,只要够抵得上家里短缺的柴火了就停止砍伐。芦苇燃烧时的火苗很旺,在火焰的炙烤下,总会流出点点竹油,发出“滋滋”的脆响,满屋也就溢满了一股芦苇特有的清香,而经芦苇烧熟的饭菜也感觉特别的香甜。

芦苇给予我童年的乐趣其实也很多。幼时常同玩伴到堤塘边,在密密的芦苇丛中寻找鸟窝。在芦苇叶的掩映下,总会有一些小鸟愿意把自己的家做在那里。有时我们发现的鸟窝里还有几粒圆圆的小蛋,上面有许多古怪的花纹,不知是黄鹂还是麻雀儿的。我们就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回家,放到旧棉絮中孵起来,但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

秋季是芦苇花开的季节。此时绿绿的芦苇丛中冒出了许多白白的发辫,一阵清风过处,洁白的芦絮就会漫天飞舞,飘得很远很远,煞是好看。大人们总会折几把芦芯,叠成扫帚,以备一年之用。而小孩会拔出芦芯,在芦芯上纵向划一道口子做成芦萧,这样可以发出嘹亮的单音。坐在芦苇丛里,孩子们争着比试谁做的芦萧发出的音响亮,谁的芦萧吹出的音悦耳。这时芦苇叶摩擦发出的声音也仿佛在为孩子的喜悦而喝彩,于是整片芦苇荡便洋溢着孩子的欢笑。

芦苇一年四季常绿。在萧瑟的寒风中依旧披着一身绿装迎风起舞。而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芦苇则会抽出鹅黄的嫩芽,浮现出一股倔倔的风姿,更能引起人们的阵阵陶醉。

现在踏在高高的堤塘上,那连绵不断的芦苇已失去了踪影。乡人们用一块块厚厚的基石覆盖了堤塘的两岸,建成了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堤塘,堤塘上的芦苇也因完成了它的使命而退出了乡人的视线。

弯弯的堤塘就如一段曲曲折折的历史,写满了乡人太多的艰辛和磨难,也记载了乡人太多的欢笑和喜悦。我想,芦苇那坚韧的个性已与乡人相融合,而在乡人的记忆深处,那翠绿的芦苇肯定依然在轻轻地摇曳。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