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记者的“短命”与使命

——记者节感怀

陈醇


今年11月8日,是我国的第五个记者节,原本想放松一下的我,却着实被一则消息吓得有些魂不守舍。在某家新闻信息中心主办的一场新闻从业人员营养与健康专题研讨会上,医学专家公布这样一个数据:“新闻记者的平均寿命只有45.7岁。”

说实话,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则消息给我的震动很大,原以为新闻记者仅是高风险的职业而已,没想到新闻记者的平均寿命竟会如此之短。想想自己在新闻专业摸爬滚打10多年,至今仍一事无成,而现在医学专家又提醒我辈的平均寿命只有45.7岁,屈指算来,自己已经没有四、五年可活了。人生苦短,记者命短,真是悲哀啊!想到这里,我很后悔当初硬要跻到新闻记者队伍里“充好汉”的选择。

记者命短,如今确实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北京电视台记者郑立在雅典拍片时猝死,俄罗斯著名体育摄影记者尤里、贝科夫斯基也在工作时猝死在雅典,沈阳《球队》的某位资深编辑在收看奥运会比赛不幸猝死等新闻事件,都曾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记者健康状况的深层次关注。

早在几年前,上海市就对10家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已死亡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5.7岁,其中患癌症致死者的比例高达72.7%;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2岁,患病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一半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均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

10多年的记者生涯伴随着紧张和艰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同伴们已不太会享受轻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在是因为被这份职业所折腾的缘故。在世纪之交、媒体爆棚的今天,报纸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带着政治的、商业的、娱乐的体温需要天天与读者见面,于是报社的记者们早顾不得“爱出风头”之嫌,为着那份神圣的使命,每天东奔西走地去抢新闻。“最难跋涉的地方,有你矫健的身影;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有你敏锐的捕捉;险情擦肩而过,采访本从没有只语片言的记录;摄影相机没有留下半个镜头,把精彩的画面,留给素昧平生的人们,有关自己的故事,总是被悄悄地删掉……”

在这样一个社会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关注着记者,是希望记者们能写出更多喜闻乐见的新闻;人们信任记者,还爱把心里话掏给你听,是希望通过你为他们伸张正义、揭露丑恶。然而,这种没商量的被关注、被信任常常夹杂着若许苦闷和烦恼,不少新闻工作者为了神圣的使命和良知,甚至遭人暗算和殴打。真所谓“新闻记者的笔连着血管,喷出的应是温馨的血流,这血流,把美好的生活凝聚,把人世的丑恶冲走。”

如此一想,便觉得“记者短命”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勇敢面对那一个恼人的数据。静下心来细掂量,45.7岁的已死亡记者的平均年龄,绝不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上海市10家媒体的全体员工能否代表中国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也是个问题。用一个城市部分媒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来作为全国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指标,明显是一种概念的不良偷换。细细一想,内心便觉得舒坦了许多。其实,个别记者的“猝死现象”并不代表所有记者都短命。至少还有许多50多岁的新闻工作者至今仍活跃在新闻采编播的一线岗位上,还有不少著名老新闻工作者如戴煌等前辈,退休后多年仍然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老而弥坚,这些都是对“记者短命”一说的有力回击。而那些为了捍卫神圣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新闻记者,更为我们树立了永远不倒的丰碑。

人生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长短,重要的是过程,过程中自有美、自有意义、自有快乐。抱定宗旨,牢记使命,笃行不倦,有所作为,应当是新闻记者面对人生的一种心态。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