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曹娥江畔师生重逢

李世骏


46年前的初秋,一位年方二十几岁的年轻姑娘从北国冰城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上虞崧厦中学任教。她的模样当时在群众眼里可谓洋气,也称得上是时尚了。江南水乡的小镇中学里来了一位东北籍的青年女教师,人们无不有一种新鲜之感。

确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一所农村中学来说能由国家分配一名本科大学毕业生任教,无疑是引进人才,增强师资力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学校开设俄语,俄语字母“p”发颤舌音,俄语词形变化复杂,语法结构严密,这一切都给学生带来很大困难,但由于她标准的语音,流利的口语,规范工整的板书和灵活的教法不仅给学生打下了启蒙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掌握了听说实践的能力。

那时候的崧厦镇既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吃用是井水河水,夜晚点煤油灯。夏日的酷热和无取暖设备的寒冬,对来自大城市的这位青年教师来说均是面临的一场考验。坚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使她战胜了种种困难,逐渐对生活工作都能适应起来。为不使家境贫困的学生辍学,她走遍了乡间小路进行家访,为与群众交往她慢慢学说学听当地的崧厦方言,晚上在灰暗的油灯下备课批改,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闲时就只有学习。在虞期间她还结识了上虞茶人刘祖香老师,热心地帮刘老师把有关中国茶叶栽培技术的论文译成俄文发表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农科院的学术刊物上。

1961年她送走了崧厦中学首届高三毕业生,学生们考入北外、浙大、医大、同济等高等院校,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第四年她调回东北时,学生对她还是依恋不舍。

2002年崧厦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时,她被邀请参加庆典,但因故没能前往,然而学生对她却念念不忘,她的缺席给许多当年的校友留下了遗憾。岁月流逝,当年她教过的许多学生如今已是专家、学者、工程师、医生和企业家,有的也已退休。但大家都怀念着当年的老师,决心再次发出邀请,终于在今年9月18日师生重逢于曹娥江畔。

阔别了40多年,此时此刻师生拥抱,同时也落下了激动的泪水。老师已近古稀之年,但风韵依然,不逊当年。学生们向老师畅叙人生,追忆着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1961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生回想起在填报高校志愿时是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一生前途,令人终生难忘,而这名学生也已年过花甲,退休之前曾任包头钢铁公司的首席德语翻译。另一名学生曾参加过国家电力专业考察团前赴俄罗斯,在那里他尚能用中学时所学的俄语与俄国友人交谈。还有一位学生在宴请老师的聚会上即兴用俄语唱起了当年老师教唱过的《卡秋莎》。

同学们陪同老师重返当年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青春年华的所在地——崧厦中学。40多年了,这位老师感慨地说:“上虞是我的第二故乡,崧厦中学是我教学生涯的开端,我的青春留在了崧厦,我还记得当年崧厦教堂的钟声,河面上摇橹的船影,忘不了在崧厦中学任教的那段岁月,它丰富了我人生的经历。我热爱江南的这片土地,思念着和我一起生活工作过的同事以及我所教过的学生……”

一个好的老师,她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也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学生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就是原崧厦中学教外语的孙彬老师。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