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螳螂桥板无价宝

——横塘庙前惊现著名乡贤陈春澜墓碑

陈秋强 陈岳根


以“北有南开,南有春晖”而蜚声全国的春晖中学,是一所人心所向、英才云集的名牌学校;是一张认知上虞、宣传上虞的金色名片;也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春晖中学的诞生是合金文化的产物,它除了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两个重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我市三位乡贤的一次联袂合作的成果。

俗语云: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得能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金钱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当那位时任浙江省教育会长、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近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经亨颐拿着构建春晖中学的计划书,求助于时任永嘉县教渝的王佐老爷时,王佐老爷禁不住眼睛放了光,但“事情虽好,独缺东风”,他俩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实业家陈春澜先生。

陈春澜,字文江,又名渭,上虞市小越横山人,自幼农民出身,14岁开始外出学徒,吃尽人间艰辛,后凭着勤奋、好学与诚信,最后成了上海绍邦钱庄的领头雁;58岁急流勇退,将上海、武汉两地钱庄和春记货栈悉数分给三位侄子接班,自己回故乡开发实业、造福桑梓。

1919年6月24日,这是故乡人民应该铭记的日子。那一日,王佐老爷专程来到横山,向实业家陈春澜诚恳地说:你虽膝下无子,但今后春晖中学的千万学子都是你的子女,今天我代表千万学子首先向你表示感谢。说完,王佐老爷向实业家跪了下去。有道是“男儿膝下有黄金”,何妨是一位堂堂正正、德高望重的举人老爷。面对着此情此景,83岁的春澜先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何妨他捐资办春晖的想法早已形成,只不过尚在犹豫之中。春澜先生急忙上前,搀住王佐老爷的双手,欣然同意拿出银洋20万捐资办春晖。这就是故乡历史上有名的“王佐拜父”的故事。

“今日红烛照三代,他年桃李映春晖”,历史证明,实业家陈春澜先生这一举措非常经典,它谱写了中国教育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异彩纷呈的篇章。

春晖中学的诞生,实业家陈春澜功不可没。春晖常青,春澜精神不朽。但令人遗憾的是“文革”之后,乡贤的墓碑不见踪影。故乡缺少了一个可以瞻仰和凭吊的载体。

幸亏市委宣传部吕万玖先生的有心和热心,他通过上虞精工链杆厂张刚枫总经理发现了线索,我们才有幸看到了惊喜的一幕:

那是在风景秀丽的横塘庙前,一座石板桥静静地横卧在碧水之上,此桥名叫螳螂桥,全长8米左右,宽5米,厚0.15米,有6块石板组成。中间二块石板很别致,颜色呈暗红色,质地细腻,我们惊讶地发现,石板上方刻有不少字迹,其中“十三世春澜公”这几个字分外清晰、十分耀眼。

莫非这是乡贤陈春澜先生的墓碑﹖我们询问了当地群众,经他们指点,在附近石岸上我们又发现了两块雕刻精美的石柱对联: 

左联是:鹤立苍匚松不老, 

右联是:地轴星垣融邃谷。

据群众告知:陈春澜先生的坟墓原来就在横塘庙边,文革期间惨遭劫难;1967年正逢大旱,横塘庙前要新造翻水坝和螳螂桥,便将这块高4米、宽3.6米的碑石居中裁开,安放在桥的中间,人们看见有字迹的一面是石碑阴面。

回来之后,我们查阅了有关史料,发现王佐老爷撰写的《西横山陈氏续修宗谱序》开首写道:“虞邑之子姓蕃衍,号称望族者,向日陈王,陈之派甚众,而以十三支之陈最大……”。看来石碑上的“十三世”是指“陈姓十三支。”

但由于石碑残缺不全,字迹模糊不清,所以碑文内容尚待进一步考证。我们希望知情者能提供信息,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高度重视,让这一珍贵的稀缺文化元素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