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手心手背都是肉

——东关街道担山村党支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后富”群众致富纪实

本报记者 俞永朝 通讯员 徐华仁


炎炎夏日,晨曦初露,担山村五个自然村全都忙了起来。

5点多钟,村道工地上,拌混凝土、挑塘渣、铺大片、筑路基的都忙开了,为了避开中午高温和用电高峰,他们趁早抓紧施工。

时值6点,一辆辆满载石料的卡车,正从担山矿区往外运,作业的人们都争开早工,提高效率。

担山村10里河湖港汊曲曲弯弯,扌可鱼的小船早已拉网起钓,将鲜鱼鲜虾送往东关、长山市场。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姚宝忠每天与早起的村民一起上班。上工地看质量,到矿区问安全,走村道查卫生……有时还与在外的村民通几个电话问平安。

担山村这位当家人和他的同事们深感欣慰,他们带领全村人民不但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而且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今年“七一”前夕,担山村荣获“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光荣称号,受到省委的表彰。

一副皮匠担,担山人从中开了窍

徐阿糯随着众多担山人挑着皮匠担进上海。他的人缘好,没多久就与七浦路居民相熟,当地人都叫他“小绍兴”。那时,还处在“修修补补又三年”的年代,附近学校那么多的学生鞋他都补不完,几家企事业单位诸如修补篷布之类的活也都找着他,生意红火自不必说,10来万元的年收入,在当时足以使他积聚一定实力。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徐结识了一位德国人,从这位设计师那里学到了装潢设计技术,凭着自己勤奋好学、诚实守信,他自办公司,为客户定制高档家具,承揽新房装潢业务。他的设计款式新潮,个性凸现,在上海打响了牌子,现在已是一位很具实力的“大老板”。

周志松是最早挑皮匠担到上海落脚,也是最早改行经营服装的“元老”。那时,做皮匠不要多少成本,生意好,赚钱快,先行出去的担山小皮匠很快在七浦路发了家。周志松觉察到,修修补补的日子不会长,代之出现的时尚、新潮就要到来,他见好就转,经营服装,从摆牛仔服装摊干起。想不到,周志松这一转,在几年之后,竟然转出了一个大产业,在七浦路,担山人开的服装店(摊),占据了长长一条街,区区几平方米的摊位,全年创利高达数十万元。
与周志松、徐阿糯不同,徐水志、徐糯土是放弃其他生意,怀揣当地政府办的执照和贷款,进入上海开办家具厂的。他们瞄准家具更新快、从业人员少的商机,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上海立足。几年时间完成了资本积累,在上海黄金地段买下地皮,盖起了厂房,买进轿车,资产规模已在千万元以上。两位厂长见到姚宝忠总是感激不尽,是家乡的扶持使他们在大上海成就了一番事业。

手心手背都是肉,“先富”、“后富”一样扶

姚宝忠常常是既牵线,又搭桥:担山村——七浦路,手心肉——手背肉,两头兼顾,一样扶持。

上海七浦路那边,先行的已经先富了。现在主要是村里与当地社区、居委搞好关系,加强对外出党员、外出人口管理和乡情联络,这些事都做得很到位。在七浦路常居的担山人,大人守法经营,小孩在当地学校求学,该村里操心的事并不多。

担山村这边,倒是有小部分找不到门路的村民,时时让姚宝忠和他的“一班人”揪心。怎么办?行政手段加人文关怀:带动、联动、互动。由党员与联系户结对带动,亲朋好友撮合联动,城乡两地牵线互动,走出去拜师学艺、经商“练摊”。于是,又一批担山人来到了七浦路。

周松木,跟着他的连襟学做服装生意,三个月“练摊”,三个月后另租摊位。开始连襟给他发“头本”,一年后就独立经营,净挣10多万元。现在,周松木生意做大了,自己做了“小老板”,还带了好几茬徒弟。

孟国洪、孟志明、鲁千海是经村里牵线去七浦路拜师学艺的。他们一无资本,二无特长,就凭看、学、跟“三字诀”,在师傅手下用心做生意,后来自立门户,从师傅那里赊销服装,一年时间,积蓄了本钱,先摆摊后开店,迅即有了自己的平台。

去七浦路“练摊”,走出了担山村“后富”村民成功之路。拜师学艺规则也由此被写进村规民约:凡摆摊学艺者先跟学三个月,师傅每月付给工资1000元;三个月后,徒弟另立摊位,由师傅提供货物,卖出还钱;一年后徒弟自立,守法经营,不得同行相欺。

担山人在外互相提携,热心相助,开厂兴业的资产均在千万元以上,即使摆小摊、做小生意的年均净收入也在10万元上下。他们致富有道,仍不忘乡邻乡亲,凭着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几百个就业岗位,为担山村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村430户1485人,仅在上海安家创业的就有130户329人,其中:办厂10户32人,经营服装70户172人,做茶叶生意30户71人,修鞋20户54人。

家门口,新辟致富的路

今年57岁的周志根近来笑得特别开心。村里给了他一份工作,他真是如鱼得水,快活如神仙了。

他和周国土、周尧法,人称担山扌可鱼“三老”,夏日放夜钓,早起收钓,十有八九鱼上钩;冬日摸鲫鱼,看准水草,双手下去无空手。村里将10余里长的小河江分段承包,每人每年交承包费2000-3000元,这一下“三老”乐了:外面出去吃不消,靠儿养老不自在,有了一段河江捕鱼,比添个儿子还管用。“三老”每天清晨划起小船,捕鱼摸虾,上早市出卖,街上吃了早点,留下中晚两餐下酒的河鲜不算钱,还能净收入50-60元,这样的机会上哪里去找?

实际上,经过精心筹划,村里也完全可以腾出一些岗位,让那些不能出去创业的弱势群体,也有致富机会。姚宝忠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在盘活村级资产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鱼荡。原来集体经营每年只收1万元,现在分段承包,村里年收入增加到3万元,就业岗位增多,承包者也得利。

——矿队。原来路不通、河不通,村里每年收入不足10万元,现在,路通、河通,矿队出租5年,合计租金近500万元,村里每年可收租金近100万元,还新增了数十个就业岗位。

——茶场。原来每年只能收入3000元,现在每年上交村里1万元,采摘期间,在家的妇女劳力都能当上临时工。

——荒田养殖。300亩荒田原来几乎绝收,现在招标承包,每亩收取110元承包费,价格不高,但是消化了村里所有剩余劳动力。

——环境卫生。河道清洁、厕所清扫、垃圾搬运、村道保洁等,总共20余个就业岗位,全部安排给那些年龄偏大、没有文化的村民干。

一份工作,安定一个人。担山村没有赋闲的人,都有致富的路。去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054元,村级经济每年增收96万元。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