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台门三景

金笛


绍兴台门,犹如北京的四合院,乃江南水乡的一大建筑样式。东关、道墟旧属绍兴,台门数量众多,即使有些已然破败颓废,尚遗迹可寻。凡有心人在东关、道墟等地沿着江河边的石板路一路行去,时不时地就能见到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各式台门,挺立在江河边,静默在风雨中,见证着岁月流逝、沧桑变迁、人事更叠、世态炎凉。

在水乡绍兴,台门似乎有统一的格式,总是东西两堵墙,南北全敞开,中间通一条路,沿路的两旁造着房子,参差不齐,高低错落,新旧排列,宽窄各异,伸进很远很远,一眼望不到底。里面住着世代相聚的同宗同族,邻里相依,亲戚相托,兄弟相偎,长幼相寄,“鸡犬常相闻,老死长往来”,大有“一门同宗、自成社会”的味儿。

在吾辈心目中,自幼就把台门当成了家的一部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一日也不曾离开。想起台门,留在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当数三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台门口当是集聚一处的人们发布新闻的最佳场所。每每早中晚三餐前后,最常见的晚餐时光,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女的捋起袖子忙着烧菜做饭,而“大老爷们”则草草地洗了一把脸,不约而同地来到台门口,坐在东西两堵墙壁下光溜溜的石凳上,济济一堂,人头攒动,构成清一色的“男人世界”。于是年长的拉开话茬子,天南海北,天文地理,家长里短,小道消息,胡侃一气,虽然不成章法,但自有天然的趣味。而年轻的只能忠实地当自己的听众,有时管不住自己的嘴愣不防插上一句,总遭遇“你懂什么”的狙击,只能腼腆地笑一声,接下来当然还是洗耳恭听。当家家户户的炊烟消失在夜幕中,声声“吃饭啦”的呼唤响起,人群才渐渐散去,而不一会儿,言犹未尽、听意正浓的人们,又捧着饭碗渐渐围拢来,继续寻找那了无终止的话题,发挥或言或闻的功能,直至星光布满天、睡意袭上来,才拖着一身疲惫,满心惬意地安然入梦。

台门也并非一直宽松快乐,自有严肃庄重的时候。那时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生产队,社员每天干什么,都得由生产队长派工。每天早起的人们,忙完自己自留地的活儿,“呼啦”完或干或稀的早饭,就等待着队长派任务。那时的生产队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威严地雄踞地上方,用手指点着谁谁干什么,谁谁干什么,出口成“工”,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就得扣除工分。此时的气氛是严肃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当队长派完工,大伙儿才一哄而散,各自回家拿着农具,结队而去。朝夕相处,邻里相居,难免出现“牙齿与舌头”的矛盾,某某家媳妇不孝敬公婆了,某某事件引起两家纠纷了,台门就是一个“民间法庭”,大家一起拥到台门口进行裁决,而生产队长是大法官,其他非当事人则成为合议庭的成员,也允许当事者进行现场辩解,而一旦形成“决议”,那自然得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违背,必定成为“千夫指”,自此以后永远抬不起头来。虽然场面有点儿乱糟糟,但不失为民主与公允,不执行的事件很少发生。再有一个那就是年终分红,在台门上方安放一张桌子,上面坐着队长与会计,队长瞪着大眼巡视着周围,而会计如“账房先生”,慢条斯理地报着每家每户一年的收入开支情况,结果当然是“倒挂户”据多,想得开的人一声苦笑,精明的人当场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进行核对,圆滑地人讨好地沏茶献殷勤,而苦命的大娘大婶则掉下串串眼泪,构勒出一副生态众生相。每每遇到这种场景,我们虽然“少儿不知愁滋味”,但也总是睁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队长,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对队长的崇拜与畏惧,生出一种对权力的向往与遐想,生出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恐慌。

当大人们上畈田作的时候,台门自然是我们的乐园。最好的时辰当然是夏季,大人们一出工,我们就一哄拥到台门口。女孩最喜欢的当然是“跳房子”,跷起一脚,按着一格一格的石板跳呀跳,看谁的耐力足、技巧高,占据的“房子”多;而男孩最喜欢的当然是打弹子进洞或拍翻烟纸折成的“小船”,赌注当然是赢对方手中的红颜六色的弹子或各种品牌的烟纸。因场地有限,往往男女双方起了纠纷,而最终的赢家常为男孩,女孩子家往往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最好此时来一个卖棒冰的,于是大家“化干戈为玉帛”,各自买上一支一分钱一根的白糖棒冰或四分钱一根的赤豆棒冰,用肮脏的手拿着津津有味地躲在一旁舔着,把不快一下子抛到“爪哇国”中去了。那时的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新鲜的玩具,但玩法很多,创意不少,总是把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天天地打发掉,在玩中等待着父母回家烧饭,在玩中一天天地渐渐长大。

台门,家乡的台门,幼时的台门。在那儿,我知道了许多颇具文化的民俗民风,知道了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知道了引人入胜的“乡间聊斋”,知道了生动形象的俚言谚语,知道了或豪放粗犷或隐含不露的人性特色,知道了为人处世的质朴道理,犹如一个民间大课堂,教育我逐步成长,渐渐融入水乡独有的“台门文化”生活之中,而自己的经历中也深深地铭刻上“台门文化”的印记。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