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经典拒绝“疑似读书”

周易


有人曾问王安忆,能进入你视野的优秀作品是什么﹖她答,优秀作品除了句子以外,要看到人、人性,也要看到好的故事和戏剧性,否则我很难说一声好。

王安忆所称“优秀作品”,大约可算是经典作品了。只是读这些经典作品须讲究方法,如若止于“疑似读书”,读书人怕是难以从中“看到人、人性”,也是看不到“好的故事和戏剧性”的。自然,这些经典作品,之于“疑似读书”者便无意义,亦不是对象。

记得读大学的当儿,见同学们一本接一本地读中外文学名著,我亦颇为心动。从学校捧回一大堆书后,便狼吞虎咽地阅读起来。而今想来,那种阅读充其量怕只是一种“疑似读书”,因为真正留在自己脑子里的,除了大体的故事情节而外,便无影踪。尤其是自己为教师的那些年里,当学生们提出种种问题时,我多囿于“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境地中。“吃一堑,长一智”,自此以后,我始懂得并悟彻读书方法的真谛:经典拒绝“疑似读书”。

如果把一本书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阅读它,就必须细细揣摩它的骨肉和灵魂,体察它的细致末节,感知它的体温、呼吸和特殊气息,并隐约地认识“生之养之”的那个人——作者。如此亲而友之外,还必须以书为敌,不盲从,入书出书;并以书为疑,评判之,审校之。这般阅读经典,才是与经典相对应的读书法,事实上,亦只有这般阅读,才对得起经典,才能滋养经典。

经典,恍若一坛陈年女儿红,自是醇酽,随着时间的推移,弥久愈香。诚如林语堂所言,读书是需要在时间中去品味的,“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以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四十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善哉此言经典,耐读得很,只要投入身心,其中的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必让人回味无穷。

“疑似读书”,多半止于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境地,徒有读书之形却难见读书之神。除了浮躁的心态而外,乃与读书人不注意读书技巧有关。读经典的过程,终启示我:经典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知识,自己必须成为“杂读”者。如此,则边阅读边思考,静心感受各种书籍带来的变化和熏陶,用自己的概念去消化吸收书籍蕴藏的知识,用自己的见解去剖析理解各种书籍蕴涵的思想,必能接受一种圣洁的精神洗礼、一种虔诚的灵魂反省、一种庄严的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校正人生思想的坐标。

阅读经典,确乎需要讲究阅读技法。通常情况下,对一些主题内容相近、表现手法相似的经典之作,我总是交叉着阅读。于是,在相互印证与补充中,加强了自我读书的深度与兴趣。不仅如此,多年来我还养成了凡是经典之作尽可能阅读两遍的习惯——因为第二遍的阅读,离散的是已经熟悉了的情节,筛落的是文字,以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情致和氛围。

拒绝“疑似读书”,是进入经典殿堂的必然选择,自古其然。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书,一辈子也没有完成。何故﹖还不就是因为“疑似读书”作祟么?

每每拒绝了“疑似读书”,阅读经典展示的珍珠般的充满理性与哲学光芒的文字,我的思想便不由自主地定格在了精神天幕中,从而进入了隽永的、久远的阅读状态。这种诗意的阅读状态,是优美的,又是哲学的,但同时又是属于经典本身的——就如光有品茗行家是不够的,还得有上等的香茗。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