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聆听遥远的钟声

高志林


孔子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记录孔子话语的《论语》,却影响了中国人精神并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依然是亲切随意,富于日常人生的人情味,尤其是《论语》中那些生动、短小、愉快而隽永的叙事,真让人读来还心动如斯。

《论语》开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就是向我们透露出了孔子与他的众多学子在教与学中所经历的无比的欢乐吗﹖ 

这种欢乐,是人生的一种崭新的欢乐,一种自从有了杏坛才有的教学相长的快乐,也是一种自觉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主动认识并影响客观世界的欢乐。

孔子与学子们在泗水之畔的一所简陋的杏坛里为何教读得如此欢快呢﹖我想其主要原因,还是出于贫穷的先生教着贫穷的学生。这是在黑暗的时间里突然亮起的一把启蒙的火炬,使“劳动者”的子弟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以开窍,从而使沉睡的潜能得以恣意释放的道路。从此,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被打破了,统治者对于文化与教育的垄断也被打破了。这难道还不是贫民的一件快乐无比的大事吗﹖却不说远古的孔子时代,就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扫盲大围战,和世代进不了中学读书的大批平民百姓子弟优先考入各类学校读书一事,不也是使我辈快乐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吗﹖

《论语·八佾》曰:“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3岁丧父,16岁丧母,世间之苦都让他给尝够了。于是,他在这千辛万苦的世间里,终于细细地品味出了中国的专制统治,总是在将贫苦之人驯化为“牲口”,或者是用强力逼其就范,或者以物质的诱惑骗其上套。因为统治者有着“牲口”幸福、“牲口”光荣的理论欺骗着“牲口人”; 因为这个残忍、虚伪但却十分完善的专制制度将天下的“牲口人”分成了无数等级的大小“牲口”,逼使每一个层次的“牲口”对上是规规矩矩、俯首贴耳的牲口,对下却转眼可以变成挥动鞭子的主人。这人为牲口的社会,是沾满着血泪悲鸣的悲剧。但“牲口人”终因没有文化,却一直麻木着,不觉得自己的悲苦。孔子认为这是悲剧中的悲剧。为此,孔子期待着做人的权力与尊严,明白了立人的迫急,因此,他下决心要教育出一批真正的人,从“牲口”的境地解放出来,还原为人,做人事,说人话,并从此为中国的贫苦百姓遗下接受教育、自掌命运的火种。

《论语》中的“允执其中”、“政者正也”句,是孔子提出的最好的政治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政治上的公正、正义和政治不是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的工具。接着孔子又提出“无为而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近代西方经济学上所说的“最佳政府、最小统治”,执政者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要多给人民充分发展的均等机会。这些千年以前的简短话语,对于现代来说仍具备着常读常新的思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义”的富贵,不屑一顾。相反,《论语》中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话语,是孔子强调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还是我干我的罢。这是孔子对富贵的真正态度,孔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以他不去隐居。这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里的今人来说又多么具有现实意义啊。

《论语·子罕》中有孔子对自己学生子夏的一段嘱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儒”。这是孔子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言说,但其精神是“一以贯之”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在这里已向学生们交待得很明白了:不能把儒业仅仅当做一个做官前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能把这种读书仅仅当成谋业的饭碗或敲门砖,如果是这样,那便是“小儒”的勾当,没出息。只有锻造起独立的人格,用充满理想、积极献身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真理、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心胸与胆量,去完美自己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君子儒”。孔子这里所讲的“道”,其实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理,他教导学生无需忠于哪一个君主、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组织,而强调只忠于自己坚守的真理。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子对学生们的教导,也是孔子对于一切似乎不可一世的当权者的独立的宣言,可谓是孔子人格的伟大。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粗粗看,是孔子把人分成几等,而“生而知之者”是上等的,但孔子却把自己定在学而知之者这个层次上。因为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生而知之者”孔子没见过,但假如有的话当然应视为天人,是最上等的,但孔子只知道自己是“学而知之”的人。

孔子是个现实主义者。有一次学生子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论语》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痛痒相关的一体感觉,所以孔子几次三番表示自己也没有做到,并从来不轻许谁是“仁者”,最多评价某人做了些“仁”的事而已,作为一种理想,“仁”是可以不断地接近却又永远无法实现,没有终极。现代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科技化、经济化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了社会的迅速变化,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破碎、荒漠化,这就需要我们中的人经常去读一点《论语》,尤其是今日的年轻人,更有必要去读一读孔子,因为孔子的《论语》是通往生命之旅的起点的美与真。

笔者为何提出年轻人更有必要去读一读孔子、读一读《论语》呢﹖这是因为《论语·子罕》有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一个可以作万里驰骋的博大胸怀,这是一座可以让四季轮转、万物生长的广袤无际的杏坛。 

孔子走了,但他留下的《论语》,却似遥远的钟声让今人、后人在心如止水时指叩聆听。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