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不敢藏书

易为水


而今家庭经济宽裕了,住房也买大了,于是便想到了藏书。藏书于我,不仅仅是为了阅读,亦是为了思念。作为读书人,自须追求一种氛围,让自己弥漫在浓郁的书香中,惬意地品尝一杯杯酽酉农的文化陈酿,醉了也无妨。

然而,当我出没于书店,几经搜索以后,我始觉藏书难、难藏书,以至而不敢藏书。为何?原来,不是书价贵难以下手买,就是一些书籍出版质量低得可怜而不屑买。

在商业炒作化、包装化盛行的时代,书籍也无可奈何地成了俘虏的对象。凡是新出版的书籍,大凡都是顶级的包装。自然,价格走高,是难以避免的了。本来,只要这些书籍能够做到里外一致,形式与内容得以统一,至于购书者,怕是物有所值的,狠狠心买下几本谁也不致于做了“冤大头”。可细细翻阅,不禁愁上心头。原来,其中不少属“绣花枕头稻草芯”之类,不仅没必要去读,更何谈珍藏?

一些写书者心理浮躁,个别出版社唯利是图,怕是不用说的了。最近读到这样一个材料:有位书商找到一位文学青年,给他十部世界名著的中译本,要求他每一页上改十个字,改一个字给三分钱。这位文学青年花一星期时间改了十部名著。书商很满意,接着给了他九十部名著让他改。就这样,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一百部名著得到两万多元稿费(见2003年9月20日《深圳商报》)。这样的“名著”,谁敢认同?连名著都可以这样去翻译,部分书籍的粗制滥造,不是可以想象的吗?连“名著”的翻译出版都式微落寞至此,家庭的藏书不也进退维谷的吗?

据报上介绍,中国一年出的书快达到20万种了,其中新书约10万种,排名世界第一。排在后面的是英国,少5万种;美国再往后,少8万种。书出得多,固然值得自豪,但倘若内在质量低下,这样的数量又有什么意义呢?曾有媒体披露,中国图书库存价值达300亿元。尽管并非真的有价值300亿元的图书卖不动,但抄袭概念、品牌重复、跟风日重,的确是图书出版业面临的质量滑坡的一大问题。有人甚至断言,这般歪风酿就的已不单单是大大小小出版社仓库里数以亿计的滞销图书,更严重的是它正在一点点地扼杀出版界的创新能力和出版良知。一位出版商对如今书市不无揶揄曰:“印好的书一半没售出;售出的书一半没人看;看了的书一半没理解;理解的书一半理解错了。”信然!

丢失一本好书,的确有一种夺命的感觉。一个人守着一本书,这不但是智慧和灵感生长的过程,而且也是对生命和心灵的一个交待。至于藏书人,一本好书意味着什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一个人在年轻时候没有几本好书打底,一辈子都会底气不足。一个人在成长阶段遇到几本好书会改变他的一生。”

或许有人会说,好书不多,就细细挑、慢慢等吧。不错,好书的出版是需要耐心,需要等待的,但不改变当下这种现状,又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读书、藏书需求呢?更有甚者,以为读书也需要时机,过早或过晚地接触它都会削减阅读的价值,有些书尽可以选择适当的年龄藏而读之,不必匆匆忙忙去购置。然而,我却大不以为然,要知道适合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况且我们藏书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更是为子孙后代。

清人徐乾学曾领着儿子登上藏书楼,说:“尝叹为人父祖者,每欲传其田土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欲传其金玉珠玩鼎彝之物,又未必能世宝;欲传其园池台榭歌舞舆马之具,又未必能世享娱乐。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吾辈虽不能与徐乾学相提并论,然多将微薄收入用于购书藏书,亦是为了传之后代。故平生唯望作家多写好书,唯愿出版社多出精品——其实,千秋功业、泽被后世之事,又容谁浮滑马虎呢?

都电脑时代了,还在说藏书,似乎背时了些。电脑比书快捷方便多了,也比书时尚多了,但不知为何,我每每去欧美等国考察,见其书店照样顾客盈门。我突然悟到:书,有灵魂、灵性、灵光,而电脑没有。书,怕永远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蚀。至于书,我们千万别折损了其应有的信誉。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