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一段佳话和一项开发

——陈溪天福庵古民居开发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徐芳


题记:古民居是有关居住的史诗,是用木石砖瓦表达出来的生命,是先民在乡野间勒铭以记的一个标志。在繁华而窘迫的都市生活之外,古民居的存在是种警策,它不仅仅被看作逃避现实的内容和形式。

6月3日,陈溪乡党委书记陈学军和远在上海的投资商温振强敲定了来陈溪再次考察的日期。去年9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上虞市投资环境推介会上,这位爱尔兰籍华人客商同上虞市签订协议:投资100万美元,在上虞陈溪乡许天村的天福庵自然村建造旅游度假农庄。

陈溪天福庵村是陈溪众多村落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海拔近300米。全村最多时拥有30余户常住家庭。村里人大多以做工为生,对2003年之前的村民们来说,赚点钱,然后在山下造间房子,再不让下一代受泥泞的山路攀爬之苦,是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但从2003年春开始,村民们惊奇地发现,接连有几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背着大大的包来到这里转悠,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毫无保留地写着对这里的兴趣。外国人怎么寻到了这里,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惊喜?由此浮出了一段爱乡人的引资佳话。

40多岁的王建珍是陈溪乡一名普通的村妇。几年前,王建珍到上海做保姆。她的勤快和善良得到很多家政公司的青睐,并且特别推荐她为来自法国的叶莲娜等4位年轻的白领老外提供家政服务。王建珍的勤快很快博得了老外们的信任和好感。闲暇时,精通中文的叶莲娜也和王建珍聊聊天。在王建珍朴实但不乏神采的描述中,叶莲娜了解到陈溪有着绝不同于都市的纯天然、得天独厚的景观、人文传说、故事和美丽悠久的文化。而那正是久居都市的外国白领们所向往的。

乘王建珍回家探亲休假的机会,2003年的春节,叶莲娜邀上几个朋友一同踏上了去陈溪之路。

别样的风光和别样的民风让叶莲娜们陶醉。一项大胆的计划诞生了。叶莲娜在网上首先发帖介绍了他们眼中的陈溪,细致的感受和如画的图片立即引来无数问询的跟帖,许多在沪外籍人士纷纷表示了对陈溪天福庵的兴趣,想要去看看。这让叶莲娜等欣喜不已,要知道在上海“洋打工”人数不在40万以下,叶莲娜们的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了陈溪,那个王阿姨的家乡因为这块旅游业的崛起而走向富裕的生活。于是便有了之后一批又一批前来观光的外国游客。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25批次、近100余名外籍人士来到陈溪天福庵,一览古民居秀色。叶莲娜们还专门为陈溪开辟了网址,制作了网页。打开这个网址为http://www.chenxi.free.fr的网页,里面除了陈溪天福庵古老而优美的风光,甚至还详细告诉旅游线路,安排了旅程和食宿。最后,你还会看到关于“挽救上虞市陈溪乡许天村天福庵老屋,发展当地经济”的项目介绍。就这样,几个外国朋友一起推出了陈溪!

叶莲娜们并不就此罢手,他们还给陈溪乡政府写来了详细的建议书,希望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古老的村落,这封建议书同时还来到了天福庵所在村村委的办公室。在上海,叶莲娜们还发起了这些古老民居的预订计划,让那些差不多已成“空巢”的古民居有“买家”,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保护这些古民居,积极修缮,流传下去。几个仅与陈溪谋了数面的老外不计任何回报竭力向世界吆喝着陈溪,特别珍视那些散落在许天村天福庵山坡上的小村庄,这些都让看到建议书的人动容,也让他们对陈溪的旅游业发展方向作再度的审视,并决定保留天福庵的古老村落,向外推介,借外力开发保护。

温振强就是从叶莲娜口中知道陈溪的。

天福庵就要开发旅游业的消息让村落中的村民们兴奋不已。6月3日,当记者来到这个让外国朋友惊喜和为之不惜回报吆喝的村落时,69岁的村民陈苗寿正在村前的空地上放牛,他依旧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看见外国人时的惊讶,他指着另一块空地说,就在那里,20多个外国人晚上在那里露营,“睡在了有拉链的套子里”。他告诉我们,村里还有10多户人家,其余的都搬了,一些老房子,没人住就很快破败了。陈苗寿已经搬到另外一个村居住了,他的侄孙陈刚强正好打工回家。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那些已经被外国人预订的还算保存完好的10余栋古老民居,就散落在山坡上,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依山而立,静默中透露着往日的温情。坚硬的岩石和几乎原色的木条组织起一间间的堂屋、正屋、厢房、耳房,梁枋忽高忽低,开间骤大骤小,光线倏明倏暗。同去的陈溪乡政府的小丁对古民居颇有研究,他指着一栋翼角高翘的老房子告诉我们,这样的马头墙已经很少见了。最早的民居大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看得出天福庵以前的居民们是勤劳肯做的,山坡上错落的枇杷树、梅树、桃树,以及似乎种了没多久的樱桃树等等,长得很好。从陈刚强家的门前望去,陈溪的双石笋清晰可见。眼前尽是苍翠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怪不得放翁有诗云:“峰回内史曾留地,竹暗仙人归隐村。”确实是个难得的休憩之地。

陈学军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前后,陈溪乡政府就对全乡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做过梳理和规划,特别是石笋山庄、太平山的休闲度假区、通泽古寺等等的招商引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叶莲娜等法国人士的发现无疑又为陈溪发掘了一个宝藏。这些古民居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浑然天成,是陈溪打造“绿色旅游业”中理想的宾馆资源,特别是对于外籍人士和文化品位都较高的旅游者来说,更有吸引力。而陈溪如天福庵这样的自然村落就有100多个,如果开发成功,不仅仅能保护古民居文化,还能提高陈溪的对外知名度,带动陈溪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造福于陈溪人民。

但陈学军也提到另一个可能,那就是由于这样的古民居的市场面集中而可能导致推销不畅,政府方面又缺乏修缮保护的资金,那最坏的结果,这些古民居将陨落、消失。虽然那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和想竭力避免的。从和温振强签定意向起,乡政府就密切关注投资方的想法,并提供了全部有关天福庵的基础资料,予以积极的配合。

在陈溪的另一个村浪撞,村民王彭年热情地指引我们寻看村前湍流不息的溪水中蕴藏的“石洞”,讲述着一个个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当我们问起旅游开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时,这个替人打石头挣钱的山民说,至少会有条更好的路,他种的樱桃、板栗再也不用挑到下管去卖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被经济学家称做“软工业”,陈溪和陈溪的人民都在行动并期待一只推动它的手。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