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又见二都杨梅红

易为水


一天,我应邀去浙江上虞一个曰“二都”的乡村游览观光,突然发现山上重重叠叠、高高矮矮的树上,绿肥红腆,缀紫垂丹。噢,“二都”杨梅红了,我如梦初醒,失声叫道。

杨梅,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稽出杨梅世无双,深知风味胜他乡”的诗句。而据清光绪25年《上虞县志》校续述“嘉泰志及万历志盛称山、会、余、萧而不及虞邑,今吾邑所产者盛于他邑”、“产不一处,出县北杨家溪尤佳”。古时杨家溪一带其行政区划属二都,故称“二都”杨梅。

因袭“二都”一带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之利,“二都”杨梅以其果大、色艳、质优、味美而闻名遐迩。宋代诗人平可正有诗曰:“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可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我想,这于“二都”杨梅言之,该是恰如其分,毫不为过的。我敢断言,大诗人苏东坡如若当年尝过“二都”杨梅,则必会留下“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二都杨梅”之感喟。作为“越中果品第一案”的“二都”杨梅,更因曾是慈禧的贡品而身价百倍。
“二都”杨梅,其色诱人,自不待言。它初先是淡红的,恍若婴儿娇嫩的脸,随后变成了深红,恰似处女的害羞。如果说,荔枝的光色似玻璃而显呆滞的话,那么“二都”杨梅的色泽似朝露而见生动。

看似有百千圆珠趸拥而成的“二都”杨梅,竟还带着百千芒刺哩只是待其成熟,这芒刺便渐渐的软了,毋须提防。放入嘴中,每一根刺便会平滑地在舌尖上触滚过去。熟透了的“二都”杨梅,似含苞欲放的花,一经滚入嘴中,齿颊移动间蜜样的甜汁便四处溅飞。“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的诗句此时拈来,是那样的亲切。只是杨梅回味时,断然不啻是清甜,其分明又透出丝丝酸味,但那是恰到好处的味儿,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口福。“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宋代诗人方岳可算是杨梅的知音了。

在人们的记忆中,杨梅该是与红色有缘的。殊不知,“二都”杨梅还有水晶品种,俗称“白沙”杨梅。看似白色,不免让人倒了胃口,然细细品味,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而“三月不知肉味”1956年,浙江省农业厅将上虞“二都”水晶杨梅送中央领导品尝,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叹。而作为乡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生前更是赞赏有加。另据记载,水晶杨梅在1932年全省杨梅评比中独占鳌头,1983年由孙玄蔚教授主编的《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一书,则将“二都”水晶杨梅列为中国杨梅9个地方良种之一。令人遗憾的是,“二都”水晶杨梅的一些老树种几近枯萎,而新树种的培植又需待时日,故产量锐减,市场上难觅其踪,当可想见矣。

“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宋代大诗人陆游描绘了杨梅果熟时满山皆红,人们喜摘杨梅运送京城的盛况。而今,“二都”杨梅因产量骤增,且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故杨梅红遍、层林尽染之时,满山野皆是摘吃杨梅的客人。如碰逢雾天,杨梅林便越发显得俊逸。雾,是杨梅的霓裳,有了雾,杨梅就有了活活的灵气,雾滋润着杨梅,催发了杨梅内蕴的意识。有了雾的杨梅林,紫气缭绕,若隐若现,其娟其秀其神其韵,妙不可言。尤是当客人的欢声笑语银铃般响彻杨梅林时,千颗万颗压枝低的杨梅树似乎微微荡漾在万千碧波之中,又恍若下凡了的蓬莱仙女,翩翩起舞。人与树的互动,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图。“摘来嘉果出源红,三两越娃笑语同。拂晓分花归去缓,一肩红紫夕阳中”,当“二都”的梅农三三两两担着“一肩红紫”从山间小道款款走来时,怎一个“醉”字了得! 

不到“二都”,不知杨梅红;不到“二都”,不知情意浓。“二都”人的纯朴和好客,确乎让一些不速之客始料未及。每每杨梅红了的时节,家家户户准会在各自的杨梅树下放上一小罐清水,加上些许食盐,凡外乡人去杨梅林观景尝鲜者,均可摘下杨梅在那盐水罐子里浸泡着吃。这种吃法,其实并不是今人的发明,早在唐代就已风行。有李白诗为证:“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胶白妇。”想毕,当年诗圣是去过“二都”,见证过盐水泡杨梅的,否则,他何以留下这写景状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诗句呢﹖ 

“二都”杨梅娇贵得很,不出半个月时间,其便悄然离去,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惟其娇贵,故成了相思之物,到底勾起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对家乡的“二都”杨梅自是钟爱,有一年他因在国外访问而吃不到“二都”杨梅,便是那样的平添了一番乡愁。而在一次酒宴上,说到“二都”杨梅,他竟吟诵起明朝孙升的诗:“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听之,大家无不动容之,共鸣之。 

又见“二都”杨梅红,今年我一定会陪着谢导重上“二都”,去品尝那日思夜想的“二都”杨梅——就如他品尝令其魂牵梦萦的家乡“女儿红”一样。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