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越剧怀想(一)

东篱把酒


前不久看了一期央视崔永元的节目,做的是“梁祝之争”,嘉宾何占豪在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和河南三地代表的现场纷争中独放一言:祝英台是上虞人。何占豪从梁祝故事的柔美与江南文化的锲合以及越地绍兴一带的传说中断言:我只认定祝英台是上虞人。

何占豪于央视中发乎此言,在我,身为上虞人,多少有些心怀感慨。毕竟,若是叫一位名人在央视做广告说祝英台是上虞人,我想没个十万八万是搬不动的。我在上虞遇见过何教授数次,他作为诸暨人的爽直和他作品《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优美,一直令我钦敬。我还从他的讲述中得知何先生早年在浙江越剧团工作,在前年丰惠凤鸣山上一次浙江越剧团老友的聚会中曾经坦言:没有浙江越剧团,就没有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因为创作小提琴曲时吸收了许多越剧《梁祝》中的艺术营养。事实上,细听何占豪的《梁祝》,确有许多越剧的韵味在其中。

何先生面对河南嘉宾在央视中争论梁祝归属河南时尽管没有明言回击,但他的小提琴音乐却告诉我们,里面有河南豫剧的韵味吗?没有!梁祝和梁祝音乐,是源于越地的优美故事和旋律。

这让我怀想起主调静好、委婉缠绵的越剧。

越剧的优美是不可抗拒的沉溺。我虽然不是年老如社区大妈那一辈,但我十分喜爱越剧。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我比后来的年轻人唱得出更多越剧戏里的台词,每每想及不少台词仍都会心怀感动,“白鲞红炖天堂肉”、“油煎鱼儿扑鼻香”,这样一碗一碗的寻常家菜,在何文秀“桑园访妻”中竟也会如此心醉。记得多年前读书时候先生开设戏曲选修课,说起越剧时告诉我们,越剧是1942年起才有此名称的,这个剧种是清末在嵊州一带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余姚滩黄、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的,是江南一带戏曲文化的代表,表演之委婉尽致,唱腔之清柔流丽,堪称集文戏之大成。

我尽管不懂先生当年介绍越剧曲调中的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等究竟该是怎么个唱法,但据我自小看听越剧的经历所知,贾宝玉在“黛玉葬花”时唱的“想当初”三字和“哭灵”中的“想当初”三个字是完全不样的声调,一个是娓娓道来诉衷肠,一个是声音激越高亢显悲情。尽管我也细究不出越剧生角、旦角主要流派间的唱腔吐字区别,但我听得出“王老虎抢亲”中周文宾一上场唱的是毕派,“情探”中敫桂英上场唱傅派。如果不是从做学问的角度去细实地辨判考究越剧中的表演艺术,单是听听“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成双对”、“官人好比天上月,为妻可比月边星”、“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那样的唱词,你就足以陶然醉心其中。正如李渔所言:“观者求精,则演者不敢浪习,黄绢色丝之曲,外孙齑臼之词,不求而自至矣。”越调婉转动听,更兼越剧唱词抒情达意传神,越剧之美,便柔柔地将你带入到一个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中。

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的越剧,在1916年进入上海时还只是称为“绍兴文戏”,三十年代中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后来在上海受话剧、昆剧的影响,又经过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改革,1942年起才称为越剧。上虞的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舞台姐妹》就有反映当年越剧改革的内容。令我们生惜的是,坊间却很少有越剧这一中国戏曲大种的研究类、介绍类、史料类的文字书籍,与京剧艺术研究相比,更可谓捉襟见肘,身处越剧原产地的中心,我想我们有责任做些这方面的章句小儒工作。两个月前,浙江越剧团团长厉栋煌带团来虞演出时就曾表示,我们太需要宣传和解读越剧了!

古人说,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在今天这个艺术样式日趋繁荣的时代,重新怀想和审视着有百余年历史的越剧之昨天和今天,无疑,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有益之事。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