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守望乡土 情系劳技

——记汤浦中学劳技教研组组长胡天宝

本报记者 俞永朝


前额稀疏,过早谢顶,这位汤浦中学的中年教师胡天宝已显出比他的年龄先行一步的“老相”。

也许生来与汤浦有缘。胡天宝出生在长塘,翻过一个山头就是汤浦,20多岁从师范毕业,来到汤浦执教并安家落户,一干就是30来年!

真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才。会稽山的“血”脉,小舜江的水,融入汤浦的地缘,造就一方风水宝地。汤浦自古就是越乡名茶珠茶的主产区,又是全市最大的雷竹生产基地。镇上拥有雷竹基地4800亩,雷竹示范村4个,茶叶基地4500亩,初制茶厂9家,精制茶厂4家,茶叶研究所1家,几乎家家有雷竹园,户户有茶山。茶叶生产和雷竹(笋)生产是全镇农业的两大支柱。了解、掌握这两项支柱产业的生产和制作技术,是学生的愿望、家长的需要。但是,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使用的省编劳技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事例呆板陈旧,学生学起来感到一头雾水,实习又缺少基地,即使是农业方面的知识,也与当地差距甚远,久而久之,学生厌学,家长不悦。

学校领导从社会调查中了解到,不少村的“两委”领导要求学校改进劳技教学内容,增加本地所需的实用知识。企业界的老总也反映,汤浦铜管企业最缺少那些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青年职工。于是,一个新的构想在汤浦中学领导班子中酝酿而成:结合汤浦实际,自己编写乡土教材,让学生在校学习一些实实在在的劳技知识,掌握一技之长,确保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校领导班子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后作出决定,与浙江星鹏铜材集团公司、镇农办、成人文化技校一起编写乡土教材,分为三本:《雷竹》、《茶叶》、《铜管业》。同时,明确分工,由厂家、农办提供具体数据和材料,由学校劳技教研组组长胡天宝老师负责《铜管业》的编写,另外两位老师(俞老师、毛老师)分别负责《雷竹》《茶叶》的材料搜集等,最后由胡天宝通稿。任务虽然接受了,可是胡天宝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四个月时间,能够出三本教材吗?正在踌躇之时,校领导鼓励他:“你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又是劳技教研组组长,有一定的劳技教学经验,编写乡土教材能行。“胡天宝在2000年5月正式接手这项工作,一个详细的行事历排了出来;5月,主要收集材料、数据,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拍摄图片;6月,搞好教材的总体结构框架,着手组稿;7月,出好第一稿;8月,修改、定稿并投入印刷;9月开始使用。

基础阶段的调查,简直就像砻糠搓绳。胡天宝用上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走村落户,翻山越岭,先后几十次去达郭、白鹤、上街、蒋村、下齐等村,访问雷竹、茶叶生产专业户。在达郭村,为了掌握雷竹的砻糠覆盖技术,胡天宝与绍兴市科技示范户毛尔雄交上了朋友。一段时间,胡天宝成了毛尔雄的助手,老毛去雷竹基地,胡天宝也跟着去,边看边学,不但弄通了砻糠覆盖的技术要领,而且通晓了雷竹生产全过程各个技术环节。在教材中,胡天宝专门写了一个章节,第五章:“高效栽培技术”,第4节:“砻糠覆盖,把砻糠覆盖的最佳时间(12月上旬),砻糠覆盖的厚度(30cm左右),砻糠覆盖的保温效果(有效期)及来年出笋后的处理”等细节介绍得清清楚楚。

编写《雷竹》和《茶叶》教材,还需要大量照片。胡天宝几次去长山头茶园,拍摄茶叶采摘的照片。为了拍摄细叶雷竹和宽叶雷竹的特征,胡天宝三上达郭村塘家坞雷竹基地,第一次,走到半途不巧遇上雷阵雨,第二次,因为自行车轮胎破裂,到了基地时已近傍晚,拍下的照片因曝光不足,全部报废;第三次,再也不能有“闪失”了,胡天宝选择了一个好天气,带足胶卷,为了保证质量,他还带了相机架子,最后终于拍到了理想的照片。最后,《雷竹》教材中采用的6幅照片,《茶叶》中的10幅照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采用比例大概为1:10。

相对于茶叶、雷竹来说,铜管业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教材编写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当时,时间很紧,技术上的问题又必须搞清楚。教材要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向实践学习。胡天宝走访了镇上的铜管企业,选定以浙江星鹏集团公司为基地,深入车间、工地,拜工人为师,既学操作技术,又学理论知识。内螺纹铜管是星鹏集团的主导产品,质量指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编写这些内容时,正值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每天最高气温在38℃上下,一连10多天时间,胡天宝天天“泡”在生产第一线,了解技术要点,查阅参考资料,掌握技术参数,还与工人师傅一起操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内螺纹铜管”中详细介绍的铜管成型的几种方法,就是胡天宝在车间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总结提炼而成的。在铜管集团调查的一段时间里,几位工人师傅把老胡当成了自家人,公司管门卫的林师傅见着胡天宝就直问:“胡老师,你怎么老师不做,到工厂当工人来啦!”说得胡天宝开怀大笑……

三个月时间,三本乡土教材,凝结着胡天宝的心血:十几万字草稿、几百幅照片的底稿,再加上几叠厚的原始材料……成了2000年整整一个暑假所完成的“作业”。

三本乡土教材:《雷竹》、《茶叶》、《铜管业》,先后赠送给部分兄弟学校,以及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汤浦中学自编乡土教材的消息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绍兴晚报》、《上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杂志上专门刊登了汤浦中学运用乡土劳技教材上活、上好劳技课的体会文章。“利用地方经济特产,开拓劳技教学内容”的课题在绍兴市立项,并报省立项,2000年被评为绍兴市科研成果三等奖,以这个课题撰写的论文分别被浙江省教研室和中央教研所评为一等奖。

大奖无言。胡天宝憨厚的脸上,充满着对乡土教材的执著的爱。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虽然当了30来年教师,还将永远守望着家乡这块土地,把乡土教材“编”到心里去……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