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这一刀“砍”得明智

东山行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布,从今年起取消延续几十年的自然科学奖等三大科学奖项。“砍”掉三大奖项之后,新设立一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该奖项不再针对每年的科研项目,而是颁发给近5年来做出重大科技成就的科学家个人或团队。据介绍,新奖项只是荣誉性质的奖励,和评估日常科研工作并不挂钩。

不论从哪方面讲,改变“把获得科学奖励的多少作为衡量科研工作成绩重要指标的现象比较普遍”的风气,该是取消三大奖的初衷之一。不是吗?有的科研工作者唯获得科学奖励是求,总以为,只要奖励到手,除了与自己的科研工作成绩划上等号外,其他什么面子呀,票子呀,以至位子呀,等等,皆在其中矣。于是乎,不知不觉中,这奖励便充任了导向的角色。从此以后,自有人绕着奖励转,自把奖励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

应当承认,能获得科学奖励,多少怕是衡量科研成绩的其中一根标尺,但远不是全部。暂且不说而今评选过程中因“诗外功夫”的作用导致的偏颇问题,每年都评三大奖,这科技成果又怎能保证不打折扣?矮中取长,怕是必然的结果。这般评奖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想象,一旦有人迷恋奖励而不能自拔,则必然滋生浮躁心态。而浮躁恰恰是科研工作之大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当一个科研工作者对奖励表现出极大兴趣之时,便意味着他已经淡出科研工作,他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了。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经指出,成就欲望很高的人,关心成就比关心报酬更重要。高成就需要的特点是:有强烈的承担个人责任的愿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倾向于设置有一定程度困难的成就目标并冒相当的风险;强烈希望获得工作绩效的反馈;一心关注着工作和工作的完成。成就欲并非奖励欲,自不能等量齐观。而一个奖励欲过分强烈之人,还会激发自己本该有的成就欲吗?不能的。

是啊,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其人生是被一个又一个亮点照亮的,而为了创造新的亮点,他可能需要随时忘记他正在拥有或曾经拥有过的荣光。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过:“科学家可能不需要荣誉,但肯定需要党和政府对于科研的日常的支持。我做科研这么多年来,有很多人帮助我。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科学家都是知道感恩的,知道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回报党和祖国。”这回报的过程,不就是吴文俊同志舍弃荣光、创造新绩,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过程吗?

科研需要创新,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集中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全神贯注地、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复杂而系统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容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研又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你今天怠惰了,明天则很可能被别人超过。美国最负盛名的棒球手佩奇曾告诫儿子:永远不要回头看,有些人可能会瞬间超过你。这至理名言,又何以不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

自须说明的是,名利本身并不是贬义词。获得奖励以后,名利的出现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只是对科研工作者言之,不须追虚名,不须逐私利。否则,被名缰利锁,裹足不前,再难大有作为,以至会出现伪造证书、窃取成果、欺世盗名等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这不是科研工作者本人的不幸、科学的不幸吗?

当超越名利,将个人名利同国家、民族的利益合拍,同人类的共同理想相连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才有可能攻克一道又一道科技“隘口”,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科学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学院“砍”掉三大科学奖项之举,无疑是明智的。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