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熊氏“无奈”折射出的两个“无法”

穆志


据新浪网3月11日转载《重庆商报》的消息称, 因请温总理帮自己丈夫讨工钱而闻名全国的四川农妇熊德明,面对众多求她帮助讨薪的民工,深感无能为力,无奈踏上了到重庆打工的旅程。自从去年10月媒体宣传了这位帮丈夫讨薪的农妇之后,熊德明便成了众多民工心目中的讨薪高手,几个月中至少接待了600多个要求帮助讨薪的民工,最多时一天有12个。熊氏只好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接待应付,总是累得筋疲力尽,她那想当一名养鸭专业户的梦想却因此迟迟不能实现。无奈之下,她只得外出打工,一“躲”了之。

有人评论,“熊氏尴尬”看似意想不到,细想却在意料之中。此话在理“熊氏尴尬”的出现,是当前农村民工现状和人们心理演绎的必然。熊氏的“无奈”也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两个“无法”。

一是人治情结无法断。人治是中国的传统,人治意识在中国百姓中根深蒂固。每逢困难或者冤屈之类的事情人们总是盼望出现救苦救难的“青天”、菩萨。民工讨薪难,是近年在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民工辛苦的劳动付出,到头来却讨不到工头所欠的薪水,有的甚至苦讨几年都不成,甚至反倒遭来工头的唾骂、殴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民工许多时候确实是投诉无门。在这样的情景下,幻想出现能站出来帮他们说话、讨薪的“青天”,就是情理中的事,更何况在他们的思想基因中人治情结原本就很深。熊德明在温总理面前帮丈夫讨工资并在总理的过问下如愿以偿,这给正处于绝望边缘的众多讨薪民工带来了一丝希望。“熊德明有能耐”、“她跟总理认识”、“请她帮我们到总理那里去讲讲”等意识自然而然地产生。于是,众多的民工带着希望来找熊德明,而想去找的恐怕还会更多。为什么众多讨薪民工不通过法律的途径、不求助于各级政府,反倒去找一个农妇帮忙?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她“在中央有关系”。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有关系”才能办事情,这是典型的人治情结。但这能怪民工吗?熊氏的无奈,一方面折射出人们的人治情结无法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法律和社会制度建设的不足和无奈。真正的法治社会,熊氏成名和“熊氏尴尬”都不太可能。

二是民工工资无法清。虽然,在温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去年底全国各地从上到下开展了一场民工工资清欠活动,且成效显著。不少民工在年前终于拿到了辛苦钱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但是,毕竟国家大了,情况复杂,民工欠薪的现象普遍且种类繁多,想单靠年前一次集中性的清欠活动恐怕很难还清“陈年烂账”。否则,熊德明家里就不会几乎每天挤满来自各地的要求帮助讨薪的民工,“熊氏尴尬”就不会出现。再加上民工每年都要外出,新的欠薪还会不断地发生。因中央领导关注了就重视起来清一次,民工欠薪问题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根除。熊氏的无奈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民工工资无法清,各级政府帮民工讨薪可说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幻想通过一两次清欠就“毕其功于一役”是十分天真的想法。

帮助农民外出务工、保护包括讨薪在内的种种民工权益,是各级政府的应有之举。近年,不少民工输出大省市中的地方政府,已通过成立各种民工服务机构等途径,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但毕竟还只是开头,离形成制度性、法规性的运作机制还有不少距离,需要各地倍加努力。

广大的外出民工最希望“熊氏尴尬”不再出现,最希望熊氏的无奈成为过去。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