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回家过年

裴仁


过年的气息在空气中又弥漫了开来,路上熟人相遇,到哪儿过年的招呼似乎又成了口头套话,忙碌的人们脸上又都渲染起了过年这一传统文化的氛围。城镇、乡村,老人、小孩,过年成了每个人围绕着的中心,人人搞起了过年的自我规划。年迈的父母前几天就已从乡下打来电话,称今年不再进城过年。虽然他们坚称回不回老家由我们自定,但盼望儿孙守岁团聚的心情却早已传到了电话的这头。回老家过年便自然成了我家甲申年春节的主题。

“过年好,过年好,过年有鱼有肉有年糕。”这是我们儿时常唱的顺口溜。少儿时期,家住农村的我们,每个年都顺理成章地围着父母长辈在老家过。生活的清苦似乎丝毫没有冲淡那时过年的浓厚气氛,尤其是一些半大的孩子们,过年不仅意味着长大,意味着穿新吃鲜,而且更包含着欢乐、兴奋。于是,距过年还有十天半来月,孩子们便已早早地沉醉于欢快之中。盼望过年其实是他们一年中最大的冀盼,许多孩子往往是元宵一过便又燃起了新年快来的希望之火。而时轮就在这样的冀盼中迅速地旋转着。对于那时的大人们而言,过年恰恰是一道“关”。筹办年货、赶制新衣、舂年糕、裹粽子、炒瓜子、杀鸡鸭,辛劳了一年的父母都在为过年而继续操劳,为的只是给孩子们增添一些过年的快乐,使孩子们在别人面前有一脸灿烂的欢笑。半夜里,当舂年糕用的糕花在蒸笼里蒸出时,母亲首先会将糕花拿到楼上,塞给被窝中香睡的孩子,让孩子抢先享受到过年的滋味。每当这时,父亲在楼下用石臼舂年糕的声音便显得十分轻快。

为过年而忙碌的大人们,也有自己的冀盼,他们一半是从孩子们的笑声中享受欢娱,更多的则是从全家团聚的欢乐中体味生活的乐趣。365天,对于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最重最沉而又最欢最乐的总是除夕这一夜。图个热闹,是人们过年的基本目标。记得是在大学四年级的那年春节,本人因为忙于设计毕业论文和寻求合适的工作,没有回老年过年。想不到大年初一中午时分,妹妹拎着一大包东西出现在我们寝室的门口,一声哥哥叫下来,就已带上了哭腔,眼泪也便跟着落下。当时的我竟也觉得鼻翼发酸、双眼模糊。听妹妹讲,由于我没回老家过年,父母总好似缺了些什么,除夕的年夜饭上,父亲只是稍微呷了几口酒便搁下了杯子,而母亲在早几天炸油豆腐时竟一不留神将一锅油豆腐炸老了。除夕夜母亲彻夜未睡,烧了几个我最爱吃的菜,连同早就做好的一双新布鞋等东西,打成一包,初一大清早就叫我妹妹赶到了城里。从此,我再不敢离开父母独自过年。

出生在城里的女儿,对在电视中看到的外地民工急匆匆争着回家过年的镜头不太理解,问我这是为何。我说是为了与父母、兄妹、妻儿团聚,为了不让父母他们挂牵,为了自己那颗终年游荡的心能有一个休憩的港湾。平日的辛勤劳动和节俭生活,旅途的奔波劳累和数夜不眠,为的就是团聚的那一刻。这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和延续。无论世态千变,对回家过年的渴求不变。

或许,两鬓花白的父母已在绵绵的冬雨中抬起了冀盼儿孙们回老家过年的双眼,正迎接着小辈身上洋溢出的喜气和朝气,带着满怀的知足走进新的一年。有谁敢违逆父母的盼望和思念之情?

快,回老家过年去!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