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爱民如子范仲淹

单滨新


一提起范仲淹,人们就会联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杰作,吟诵起他那忧国忧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穿越历史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范仲淹(989——l052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称“宋朝第一人”。他出身微寒,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幼年生活十分贫苦,长大后发奋读书。昼夜苦学,终于凭自己的本领考中进士。

他入仕从政后,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乐善泛爱,心系民生。明道二年(1033年),蝗灾、旱灾蔓延全国,淮南、京东灾情严重。敏于朝政、敢于直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巡察处理,然而,朝廷漠然视之,置之不理。他十分气愤,冒着杀身之祸质问皇帝宋仁宗:“宫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样呢?江淮等地饥民遍野,怎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皇无言以对,便派他去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发官钱救济百姓,并带领群众生产自救。回京时,范仲淹还特意带回灾民聊以充饥、苦涩难咽的野草“乌味草”,呈献给宋仁宗,请他传示六宫贵戚、朝廷上下,以劝戒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恶习。

范仲淹带回京城的不仅仅是几棵“乌味草”,个中蕴含的是他对老百姓的一贯深情。范仲淹在邓州做官时,有一天与僚属登楼宴饮,刚想举杯,突然看见楼下有几个身穿孝服的人,正沮丧地在整理殡葬用具。他连忙放下酒杯,叫人去问,原来是一位客居本地的穷书生新近病故,朋友们想把他葬到近郊,但一件陪葬物品也没有。范仲淹听罢潸然不语,食不甘味,当即下令撤掉酒席,拿出许多钱来,叫人好好安葬。罢宴、赠金,算不上造福民生的大功大德,但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动如此,怎不令人仰慕不已、肃然起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范仲淹无论官居何职、身处何地,心里始终装着“全城人民”,舍弃的是“一家富贵”。他因受朝廷部分权贵排挤,在赈济蝗灾的第二年,就被逐出朝廷,贬到故乡苏州任知州。在苏州任上,曾有风水先生向他建议,卧龙街是一块宝地,街南头是龙头、街北头是龙尾,如果在这里修建住宅,子孙可世代为官,荣耀千秋。然而,范仲淹却说:“我范家一家富贵,不如苏州的全城人民都富贵。”于是,他就在这块“宝地”上,修建学堂,创办州学,邀请名师宿儒前来讲课,自己还抽暇亲自到学院讲学。一时间,弦诵之声不绝于耳,苏州州学名冠东南,为当地的长远繁荣培育了大量人才。

范仲淹晚年在杭州做官时,还用一生积蓄,在近郊购置义庄、义田、义宅,赡济贫苦族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居有所”。可他一生清俭,“虽位充厚而以贫终其身”,在63岁病逝时,家无余财,“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

范仲淹没有给后代留下可供享乐的物质遗产,但给子孙万代、中华民族留下了清正高洁的道德品质、爱民如子的优良作风。时隔千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依然余音绕梁而不绝。

一个警句的千古时兴,一位古人的流芳百世,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民者,国之本也,爱民就是治国。诚如汉代刘向所言:“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面对范仲淹,感悟范仲淹,为官从政者难道不会有感情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吗?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