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豪情纵笔端 达观伴人生

——记中年书画家张关卣

赵畅


浙江省上虞市政协委员、上虞市政协虞舜书画院副院长,浙江江南旅游书画院副院长张关卣的名字,虽不能说如雷贯耳,但言闻名遐迩,则毫不为过。

张关卣的成名,是在20年前。其时,浙江省上虞县汽车新站刚刚启用,一幅以《源远流长》为题的大型壁画,几乎在月余之内,就让张关卣的名字走进了家乡人的心里。自然,张关卣的画作亦深深地吸引了外地来此候车旅客的眼球,并在阵阵震颤以后,欣然带走了他的名字。

我与张关卣相知相交,完全是因为工作关系。而双休日的一天夜晚,在紫云阁茶庄品茗之时,他的精神夜空被打开了,我看见一颗亮晶晶的星辰,那是朋友的眼睛、熟悉的眼睛,发生过交流的眼睛,互相摄照的眼睛。在星星的背景上,我看见幽邃的夜空,那夜空变得透明了。我像爱克斯光师看到一颗跳动的心脏,我感到那心脏的跳动和我的心脏的节拍一样。

1945年6月21日,张关卣出生于上虞县长塘乡。这是一块曾孕育过国学大师马一浮、著名学者杜亚泉的偏僻山乡,那里山不高却峰峦秀出,水不深而佳气馥郁,秀丽山川的润泽,自令孩提时代的张关卣向往大自然,爱恋大自然。而当其以墙为纸,以红土、草汁为色,开始倾心大自然、表现大自然之时,亦便是其绘画写实、求真的起步之时。兼以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四伯在上海一家大公司从事广告业,更给张关卣以种种心绪的激荡。

终让张关卣记忆犹新的是,一天四伯来信,信中大意言“人生匆匆,男儿当自强”之类。在静夜里,伴着一屋逼仄的宁静,读着玲珑剔透、珠圆玉润的文字,不由得他推窗临风,望着那水润润的一汪明月,思着日间嘈杂纷繁的人间故事,还有那蠕动于心头的酸甜苦辣的尴尬滋味。回过头去再望一眼书信中的清凉文字和那种超然脱俗的清爽韵致,心中充满了感激。守望着梦想与天赋,在坎坷、凄寂中,张关卣禀赋独厚,又有志气,既亲尝世态的炎凉,又善察自然生态的机运。六十年代初,跨出春晖中学师训班的他,竟登上了中学美术课的讲台。正当他遂心如愿,“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理想之塔拾级而上之时,“文革”开始了。复杂的家庭背景,亦让张关卣同时受到了牵连。解聘回家后,开豁达观的他,并未因此而沮丧、颓唐,他将苦涩与困顿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他从事油漆彩绘,赖以生计。而到处作画,有时替县工人文化宫画壁画,替业余剧团画布景,终让张关卣声名渐起。

1983年,时任上虞县委办主任的魏仲华同志专门请县委书记、县长到张关卣家看其现场作画,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新发现的绘画人才,不久,他被借调到县文化馆筹建上虞县书画社。1984年7月,他正式调入书画社工作。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亦正是张关卣艺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一方面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他又先后师从沪上画家赵尚奇、福建画坛耆宿王卉,专攻花鸟画。1990年下半年,他被单位送往浙江美院绘画专业进修。这期间,他有更多机会研读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画坛大师们的真迹,从而把艺术之根深深扎进传统绘画的沃土中。“既要钻得进去,又要走将出来”,大凡这是绘画艺术对传统与创新辩证关系的最好观照。张关卣深得神韵,并努力笃行之。久久的,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自然,雅俗共赏,是他一直追求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河边少一片荒芜,人心就会少一点浮躁;城市少一些脏乱,人心就会少一些怨怒的话,那么,假若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花草林木这大自然的笑颜,这便是在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色彩。画中的一丛花定能换一伙人的微笑,一坛花定能带出一群人的激情,于是花不再只是花,而是一个地方的风貌,是一个时代的底蕴,是一伙人的文明高度。有了这般洞微烛幽的见解,他在书画峰巅的攀援上,早已忘记了那两肩仆仆风尘。

众所周知,花鸟画表现生机、生意和生趣,画鸟要画飞鸣食宿,画花要画迎风带露,要画活的、动的,表现生命精神的,不是死僵僵、无生气的标本模型,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创作中,张关卣每每通过变换角度的手段,用心灵来设计、组织、调动物象,或移花接木、“东拼西凑”,对创作对象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切服从意的需要,删除一切不必要的,选择其最主要的最典型的最生动的神情意蕴。因为很好地把握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张关卣的作品得以脱颖而出、别开生面。

1991年下半年,任上虞县政协常委的张关卣在杭州西冷印社举办书画展览。画展规格颇高,浙江省政协主席商景才为画展剪彩,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和著名书画家朱关田、吴山明、谭建丞、王卉等为画展题词。画展展出期间,观众对其笔下的牡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送给他“牡丹张”的称誉。

原来,张关卣亦最擅长画牡丹。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是人们的喜爱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写愁苦之情易成,写欢乐之景难工。”经历过坎坷的画家,竭力让激越和洒脱、挺秀和深沉并存,在赋予它高雅、雍容的同时,更苦心写出其敦厚不骄的内质,因此他笔下的牡丹一扫媚俗之气。巨幅牡丹图《春风得意》,满纸水气淋漓,润湿而不漫漶,气韵流畅;《双牡竞艳》画面虚实有序,色墨并敷,格调清新,意味深长。细细品味其牡丹画作,总能体察其繁枝茂叶的疏密间透露而出的蓬勃朝气和重瓣粉蕊的离合处蕴藏着的无限生机,而这又何尝不是张关卣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力的歌颂和向往呢?1995年初,日本名古屋市国际美术馆山本先生来华,偶然看到张关卣所作的巨幅牡丹,竟为他笔下清丽的花容所倾倒,随即邀请其赴日本举办画展。

然而,又有谁知,为了画好牡丹,张关卣对牡丹可谓钟爱有加。18年前,当他知道本县卧龙山普净寺大殿前有一丛上百年历史的牡丹时,一俟开花季节,他必长途跋涉,径往观赏。张关卣怎能忘怀,那一丛碧叶如泼的牡丹,开得是那样的如火如荼。是火炬,燃尽晦暗、忧伤,还有浓浓的烟尘味,似乎照亮了寺宅昔日的辉煌。满丛繁花,如语如诉,又不知牵起了多少子孙长长的思念古老的牡丹,就是不凋的精魂。看着,看着,一腔思绪,仿佛化为丝丝缕缕的暗香,令张关卣神游笔下,临摹不绝。无独有偶,2003年4月,他应邀赴山东参加“中国荷泽牡丹节”,除了现场献艺而外,他独自来到万亩牡丹园,目视手触、鼻嗅心思,几天下来,便积累了上百张写生画。

张关卣画牡丹独树一帜,画梅花亦是独有见地。所绘之梅虽繁似珠玉飞散而见幽情冷致,用彩虽朱翠齐下而尤能脱俗大雅。其笔力遒劲勾勒如金铁,其墨法甚老辣,于飞白处见骨力。其梅干极见章法排布之功深,穿插迂回,屈铁缠丝,紊而不乱,每见奇险之局,亦信书挥洒而法度自存,若无成竹于胸,能臻于这般境界乎?每每观其画梅,恍似美妙的女子在舒缓的旋律中翩翩起舞,长裙上的细碎的花瓣,随着轻轻的风,传递来沁人的幽香。鸟的啼鸣,更令山空梅静,梅的姿影在虚空里淋漓尽致地进入了古典意境。

难怪有位诗人评点张关卣的画,说是像舞蹈,不仅可以看得到,更可以闻得到。低首、回眸、旋腰……没有音乐,却有芬芳。牡丹的舞姿幽雅,百合的舞姿高贵,玫瑰的舞姿热辣,兰花的舞姿轻盈……没有世俗的策划,没有媚俗的做作,开得那么自然,舞得那么自由。透过纸背,这是不是张关卣心性之花的绽放呢?是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仿佛感受到其情绪和生命律动的节奏,有形变无形,物象化心象,把观众带进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凡观赏过张关卣画的人都知道,他的画里,最少有的便是世故。他固守着自己的灵魂所感知的世界,他又用颜色和笔触为观众创造出充满动感的新奇,使观众每每温习生命的韧性和光彩。假如人生犹如一幅幅风景,张关卣的风景线上则处处是烂漫的真情、达观的性情。

“书画同源”,张关卣不仅画得一手好画,亦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告诉我,他学书以来,曾对“二王”的秀润、颜真卿的苍郁、怀素的跌宕、米芾的洒脱、黄庭坚的劲健、苏轼的开拔、徐渭的豪放、吴昌硕的凝重作过比较研究。他曾扎实临过古人法帖,写过汉魏碑字,习过民间残纸,也揣摩过简牍古篆。辛勤的笔耕换来了他笔下拙与巧、丑与媚之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丰富多姿、美不胜收的景象。他的篆书写得沉稳、厚朴、清和、爽达,可见他的吟味之怀和传统底蕴。而其左书,更是解渴,引起了书画爱好者的瞩目。亦是在那次西冷印社举办的书画展上,一位西安游客前去参观,见到其中一幅四尺宣左书,他欲购买收藏。其时,书画是不能卖的,然而,这位游客非买不可。为了表示诚意,他竟将身上所带1500元钱除留下200元作路费外其余愿为书资。这一细节,这一插曲,不知给张关卣从事书画创作以多少感悟与砥砺! 

坚实的书法功力,融书画于一体,自令张关卣将花鸟千姿百态的独特风韵演绎得栩栩如生,从而使画面产生出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每每品其书其画,品着品着,便会使我想起闽南的功夫茶,那等级极高的铁观音经过甘冽的山泉浸泡后,两小口一盅、两小口一盅往嘴里送,那种沁人心肺、自全身器官组织扩散所产生的奇妙感觉。

书画创作之余,张关卣亦爱收藏。名人名家的字画,年代弥久的古玩,都在其收 藏之列。收藏,不仅仅是一种商贾行为,更是一种启迪心智、汲取艺术营养的可贵举动。有时为了求得一件物品,他极尽“软磨”、“盯泡”之能事,从而一收矢中其的之效。前些年,他获悉本市丰惠镇有人收藏了一幅清朝牡丹图,他专程赶去观赏。虽说此画并非名家之作,但笔法老到、精致,参悟禅意,可资借鉴,于是,他提出要购置这幅牡丹画。被人婉拒以后,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与人家“较”上了劲。尔后,他又提出用自己收藏的物品与之交换,如此这般,几年下来,这幅牡丹图便乖乖地进入了他的收藏领地,自然,也成了他揣摩、把玩,并助其创作骐骥腾跃的“精灵”。 

张关卣可谓性格开朗、心胸豁达之人。难怪其在绍兴市举办画展之时,有位日本友人送上这样一幅书法作品,曰:“逢君开口笑,何处有他乡。”真正了解张关卣的人,更知道他的这种豪爽之气,源于喝酒,而喝酒又是其容易出作品的一大缘由。据说,古代的书画家,大多嗜酒,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的气质与性格特征鲜明,生活追求浪漫气息,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常借酒兴来体味生活的趣味;二是酒可使人精神亢奋,才思敏捷,从而激发出珍贵的灵感。要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他于兰亭和孙统、孙绰、王蕴等41人聚饮时写就。唐代吴道子,“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张志和“喜酒,常在酣醉后,或击鼓吹笛,舐笔成画”。张关卣虽不能与上述大家等量齐观,然而,在借酒写书作画,酒与书画交融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赓续书画家风,培养艺术接班人,则是张关卣的另一种艺术情结。或许是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或许是无意的浸淫、熏陶,二女儿张小芳跨入了中国美院国画系的门槛。1997年,当张关卣与女儿联手在南京鼓楼展厅举办大型书画展,尤其是当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政委傅奎清亲自为父女俩画展剪彩时,张关卣望着女儿会心地笑了。日后,女儿到底没辜负父亲的期望,1998年,她又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主修东西方文化研究,选修大众传媒。而今在一家大型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女儿,中国书画艺术之魂自给她以汩汩不绝的思想之泉、情感之潮。 

2003年3月,张关卣应邀赴台湾参加两岸书画文化交流展览。其时,他携带了38幅书画精品,展出后,台湾书画界同仁对其作品赞誉有加,称“作品大气、洒脱,简约而不失神韵”。除台湾美术馆收藏他的作品外,一位台湾著名收藏家看好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愿出资5万元人民币收藏他展出的全部作品。听到这惊人的消息,张关卣好似喝了一壶女儿红,心里感觉是酽酽的、醇醇的。

平日不愿多言,亦不擅言语的张关卣,默默地守护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且颇多令人欣喜的收获。他先后加入浙江美术家协会、浙江花鸟家协会、中国书艺研究院艺委会、浙江书法研究会,其人其事被编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同时,他还受聘担任山东曹州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院老教授艺术中心黄山艺研院顾问。他的作品在日本福冈参加了国际博览会,有上千幅作品为海内外友人收藏,正式出版了《张关卣书画》。书画作品屡次参展获奖,其中书法作品曾在第五届全国作家诗书画艺术家创作年会中荣获一等奖,其书画作品在首届中国医药书画艺术展中荣获银奖。

张关卣曾经对我说:“面对人与自然的和谐,描绘、再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是一个艺术家的天职和使命,这些诗意盎然的景致,无疑是对工业社会十丈红尘的一种反照,对人心不古的世风的涤濯。它是我们心灵空间仅存的一块绿地。”是啊,那些在都市的水泥森林中迷失了自己的现代人,在工业文明中不辨菽麦的城里人,看到张关卣笔下的这些意境清新的田园小景,该是怎样的惊奇和歆羡,而这不也是他的作品深受喜爱并被广为收藏的一大原因么?

不能不提及的是,作为民盟盟员、连续四届担任市政协委员。近几年来,他在创作之余热心参加民盟和政协的各种活动,特别是担任虞舜书画院副院长以后,为把绘画艺术推向全社会,推向国际,使之成为联结海内外友情的纽带,他忙得不亦乐乎。而那份忙碌,令其深觉自己是个快活的人。

对于书画艺术的探索,张关卣表现得很理智、很清醒。他经常说:“有些画家封王以后,不断在那里重复自己,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创造和探索,开始总是有破绽的,宁要有破绽的创造,也不要圆熟油滑的因循。一个明智的书画家、有进取心的书画家都知道自己哪幅作品有毛病,毛病在哪儿,他不会乱听别人吹捧。”张关卣如斯说,也如斯做了。他要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感受和激越的情感不断地加以浓缩、提炼,以最强烈而又最精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进一步创造出更多样的手法、形式与风格。张关卣曾经书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曰:“案头花鸟,地上文章。”这是不是告诉了我们张关卣获得成功和正准备新的进击的全部答案呢?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