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国 际 国 内


绍兴《民情日记》:由“热”转“冷”的背后


1998年始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一个山区小乡的《民情日记》,因为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从嵊州市到绍兴市,再到浙江全省,一次次被学习推广。

不久前,记者到绍兴市采访时发现,《民情日记》已处于基本停记状态,一些地方虽然还在记,但疲于应付,走形变味,有的甚至成了乡镇干部自我表扬的“功劳簿”、应付考核的“作秀簿”。 

[背景回放]1998年初,嵊州市雅璜乡的干部状况让乡领导犯了愁:一是人浮于事,干部上班玩牌搓麻或干脆溜回家;二是作风不实,联村不连心,下村不入户,工作简单应付;三是形象不佳,干部下去就“要钱、要粮”。农民说:“乡干部到哪家哪家要倒霉,不能和他们打交道。”

乡党委书记想出一个点子:所有乡干部都记《民情日记》。内容包括群众对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意见要求,生产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记”是为了“办”,并列入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几个月后,干部呆在办公室的少了,走村串户的多了,每月人均驻村时间增加了一周以上;开会打瞌睡的没了,知农民情、想农民事的多了。农民说:“来往多了,就讲心里话。干部把我们的话记在本子上,还给回音,真是大变样了!”

当时的浙江省委领导批示:“《民情日记》是各级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形式”“此事意义重大,一定要抓实抓好”。

1999年3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学习雅璜经验,在全省农村推广乡镇干部记民情日记的通知》,要求“把乡镇干部记民情日记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为此,绍兴市作出《推广落实民情日记活动三年规划》;嵊州市成立了民情日记推广办公室。

[现状实录]今年2月下旬,记者在绍兴市下辖的越城、嵊州、新昌、诸暨等地调查发现,《民情日记》已处在停止、半停止状态,尚在维持的也是五花八门,应付了事。不少基层干部厌烦《民情日记》考核带来的压力,群众则抱怨干部少了当初走村串户办实事的热情与力度。

在“雅璜经验”的发源地,雅璜村裘洪汀等村民反映,乡里搞这些东西都是一阵一阵的。头几年,乡里干部经常下来找我们聊,这几年很少了。最近我们去乡里反映情况,没什么人理,态度也不好了。

记者翻阅了嵊州市数十位乡镇干部去年的部分《民情日记》,发现所记篇数基本达到考核要求,但诸如“某某部门召开了某某会议,要求——”“某某领导到我乡指导,提出——”之类的工作笔记充斥其中。而且,时间越近,这类内容越多。

一位镇干部说,很多干部白天不走村串户,晚上自“编”日记。一位镇领导为了应付组织部年底检查,安排工作人员替自己抄写。考核规定《民情日记》的办结率必须达到80%,一些干部就将能解决的问题记入《民情日记》,不能解决的则不记。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嵊州的《民情日记》推广以后,新昌县又推出了《星期三制度记录簿》,诸暨市枫桥镇搞起了《包村日记》,镇里要求镇干部每天记《包村日记》的同时,还要完成6篇《民情日记》的任务。

[当事者谈]“民情日记”在我们这里有点形式主义。雅璜乡乡长竺勇凌对“民情日记”活动在发源地由“热”转“冷”毫不讳言。他说,如果乡镇干部都能自觉地去记《民情日记》,就不存在当初产生《民情日记》的背景和土壤了。既然是推广、考核《民情日记》,就会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具体的管理形式。市里采取量化考核的办法,一个月乡里一般干部要记6篇,乡党委班子成员要记4篇,同时还要考核办结率。乡镇在落实考核过程中,还要汇报、检查、评比,考核结果要跟干部个人的奖惩挂钩。

为应付考核,乡镇干部重“记”轻“办”,劳而无实,抱有厌烦、抵触情绪。一些乡镇干部说,《民情日记》是促使基层干部走群众路线,了解民情,为民服务的载体。但一执行起来,记《民情日记》的手段与为民服务的目的恰好本末倒置。如果不是考核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才不会费尽心思去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他们认为,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办了几件事、办得怎么样。考核办结率也要符合实际。

雅璜乡一些干部说,我们在小山区里搞《民情日记》,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的,压根儿没想过要成为轰动全国的经验,对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往往是上级领导,他们的动机、目的决定了经验的命运。我们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各地来人参观考察“雅璜经验”的时候。除了接待压力外,我们还担心这个经验在别的乡镇、市县、省份的适应性不强。后来我们发现《民情日记》被神化了,变成“万能日记”了。其实,《民情日记》的作用就是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载体,不可能什么问题都靠它解决。

《民情日记》坚持不下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乡镇干部认为,一是记《民情日记》改变了他们一贯的工作、生活状态,使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清闲了。二是有的领导干部存在排斥心理。嵊州有句话叫做“一个领导一个筐,你的筐我不装,我的筐你不装”。你搞出来的“经验”,我再深化完善,还是你的功劳,“你们出风头,我们吃苦头”,何苦呢?三是用人导向问题,就像种菜的得不到什么好处,加工包装的获得“大利润”一样,记《民情日记》的不如搞“官场日记”的,扎扎实实做事不如轰轰烈烈造势。

枫桥镇一些干部反映,他们除了每月记6篇《民情日记》外,每天还要记《包村日记》,这无异于一种“重复建设”。《民情日记》实际上被某些人变成自己的“官场日记”了。他们仅仅是通过“提法”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就希望成为“亮点”和“经验”,以引起上级领导重视,轻松地为自己打个“政治广告”。

绍兴市的一些县乡干部认为,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在抓经济建设“硬政绩”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政治上的“软政绩”。他们假借群众的名义,打着为民服务的旗号,把群众当作自己“做秀”、玩花架子的道具,大搞“软性工程”,“为民办事”变成“为己造势”,真是玩出“花头”了。这种新的形式主义值得各级领导高度警惕。

[记者手记]《民情日记》,民字当头,其根基是心里要想着老百姓,只有做到“心里想着老百姓,本上记着老百姓,最后为老百姓办实事”,《民情日记》才能不流于形式,才不会是个“短命”的东西。

(新华社杭州5月16日电)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