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美术界,本源起于中国后来传至日本的古老画种岩彩画正闪发出越来越独特的魅力。2001年9月和2003年10月首届中国岩彩画展和第二届中国岩彩画展成功举办后,岩彩画已成为中国当代美术领域一道不容忽视的亮丽风景。岩彩画作为东方古老传统艺术的表现语汇,正以其蓬蓬勃勃的生气,对正在变革中的中国绘画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
父母均是上虞人的虞籍旅日画家卓民先生是中国岩彩画领域一位卓有影响的艺术探索者,他被称为中国著名的岩彩画大家。
今年9月25日,卓民岩彩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沈西峰,著名批评家丁羲之,中央美院副教援胡明哲,厦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小鹭,中国重彩岩彩画研究所所长王雄飞等美术界、理论界知名人士出席开幕仪式。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杉木信行先生、日本前驻上海总领事浅田泰山先生等到场祝贺并敬献了花篮。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韩儿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画展并剪彩。马韩儿代表家乡人民敬献了花篮,他说,卓民先生不仅是中国画坛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眷恋故乡上虞的一位著名乡贤,家乡人在日本参加的一系列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中,卓民先生每每热忱相待,竭尽努力,体现了对家乡故土的挚爱和血脉亲情。
卓民先生出生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幼时体质较弱,疏于走动,养成了在家写字习画的兴趣。中学时代他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工厂工业中学就读,其间学习中国画和工艺美术,并接受了素描等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在习中国传统绘画中,卓民由近代入手,上溯宋元明清,得到吴昌硕画派的再传弟子刘伯年、曹简楼、曹用平先生的亲授,又受到山水画家申石伽先生的指点,广集诸家,各取所优。上个世纪70年代,上海美术馆有一次举办日本现代画展,日本画在使用材料、表现空间的拓展上既有东方的韵味,又具西方的现代感觉,东瀛画家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探索萌发了卓民先生东渡求学的愿望。
1987年,卓民先生如愿考入日本著名的武藏野美术大学日本画学科,1993年毕业后,又在1996年获得日本筑波大学大学院艺术研究科艺术学硕士学位。在日本期间,卓民曾成功举行过17个个展并参加过14个团体展,其作品《暮雪》等被东京都大歌剧院美术馆等收藏。日本《新美术新闻》、《读卖新闻》、东京电视台等媒体曾对这位“现代中国的青年画家”倾力报道,2001年,卓民先生作为中国岩彩画的杰出代表,曾接受央视《东方时空》和北京电视台早间新闻专题采访。
卓民先生在此次个人画展上说,这次展出的是我留学日本,研究学习日本的岩彩画,结合考证中国古代壁画、岩彩画传统的十多年来岩彩画制作的总结。以矿物颜料石色——即岩彩为主要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绘画,曾经是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根植于黄河流域那片辽阔的土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间,又融入了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亚、西亚及印度佛教美术,至隋唐达到了鼎盛。现代岩彩画更丰富了岩彩在材质、肌理多方面的艺术表现,使之与当代艺术的审美情趣相适应。希望通过这次画展,能引发美术界同仁对中国绘画传统的一些新思考,使岩彩画这一古老的中国艺术融入到当代中国社会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中去。
卓民先生在其“岩彩画之我见”中指出,以矿物颜料为媒体进行绘画制作这种形式,不是外来的,而是中国本土的绘画艺术,是一个被遗忘了很久的古老东方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黄河流域的整个古代文明,上溯仰韶彩绘、殷墟“地画”,下延秦汉、隋唐,根植于这块广阔土地上的彩绘基础十分广大,经过数千年的滥觞、演变,逐步形成了以“石色”即岩彩为主要媒体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后丝绸之路的繁华、东西文化的撞击、融合又加快了它的成熟;佛教美术的传入又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法。岩彩画发展至盛唐,备极绚烂、蔚为大观。
在日本留学期间,卓民先生曾有过一次难忘的敦煌之旅。远古佛教洞窟壁画呈现出一个辉煌的岩彩画世界,令在日本学习岩彩画的卓民震撼与兴奋。他在自己的考察手记上曾写道:“我的内心深处,引发出如潮如涌的澎湃思绪……那菩萨的衣裙和手脚的圆润白线,竟是用刀刻削而成。箔金下浮雕式的隆起基底,岩彩粗颗粒的垂直罩涂,重叠色彩的交相辉映,这不正是日本画教室里学的造型及表现手法吗?它的老祖宗原来在这里!”豁然开朗之际,卓民找到了思念中的理想世界,他在祖国文化遗产的追寻中重新发现了其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也因此毫不犹豫地把复兴岩彩画的责任担上了自己的肩膀。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尚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岩彩画制作,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留日回国的画家们以材料(岩彩)为工笔重彩画改革的切入口,借助日本岩彩材质的丰富多彩,中国现代岩彩画才迈开了第一步。
在多年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卓民认真地研究了岩彩材质的特点和魅力,他又埋头于日本古代大和绘和琳派的研究中,结合丝绸之路沿线中亚、西亚及印度的考古发现,追踪古代岩彩主要是洞窟壁画的脉络。同为著名岩彩画大家的厦门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张小鹭先生评述卓民时说:“积虑已久的疑团渐渐地消解了,他开始重新审视以往自己熟悉的中国画传统,把中国民族绘画及其古典形式和亚洲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态放在交汇与环流、撞击与包容的视野来审视。敦煌之旅使卓民对现代日本画及其岩彩画的滥觞、流传以及岩彩画的材质、制作和表现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和追求。”
在创作中,卓民借助岩彩粗砾晶莹的质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出人意外的视角效果,给画面带来了审美活力。在日本筑波大学攻读硕士课程时,卓民已可以自由地运用岩彩媒介从事绘画创作。1995年他的作品《春之歌》、《无间》连续入选春季、秋季创画展,作品《京剧》获亚细亚现代美术展国际奖,受到了日本美术界的注目。
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卓民岩彩画展上,卓民先生的岩彩画探索展主要有人体系列、京剧人物系列和建筑系列三大版块。有专家认为,卓民采用京剧的题材来制作,充分发挥岩彩的形式语言的特点,将戏剧的服装服饰、道具和脸庞等自身所具有的平面感、鲜艳夺目的色彩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凸现岩彩材质美感的独到之处。
卓民先生曾就岩彩画的岩彩材料通俗地告诉本报记者:若没有冶炼术,就没有铜管乐;若没有宣纸,就没有水墨画;若没有岩彩,就没有岩彩画。他说,岩彩者,岩石之色也。岩彩画是以宣纸、绢及棉、板、木、壁等为依托物,将天然矿物石色及金银等金属色媒材,以动物胶为粘接剂,定着到画面的一种绘画。岩彩画崇尚色彩,绘画语言丰富,具有较强的视角冲击力,在“笔墨的”、“水墨的”中国画之外,传递着在卷轴画之外更为多样化的绘画情趣和审美观念。由于岩彩画是以天然矿物石色和高温结晶颜料为材料,因此画面尤其富有质感而且厚重有力。
同赴上海参加卓民岩彩画展的市政协原秘书长、虞舜书画院院长曹松境告诉记者,卓民先生很爱自己的家乡上虞,曾多次回乡省亲写生,有一次在驿亭白马湖畔的一座桥上,他曾一个人静坐写生达5个小时,对艺术的如此痴迷和对故乡山水的热恋,才使他成功地创作了作品《水乡纪行》系列,并在日本联展上引起反响。
在展览大厅门口,一幅展示画家卓民先生气质神韵的大帧黑白艺术照冲击人们的眼球,照片下面写着“岩彩画的探索者——卓民。2002年11月浙江上虞市陆家外祖母家门口”,摄影作者是上虞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人陆勇,卓民先生的亲戚。陆勇曾说,卓民是一位很有亲情的艺术家,很深爱他年迈的父母,很本真地友善家乡人,这种亲情,正是他作品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灵动,无论是他创作的老家水乡,无论是他描绘的惊人巨变中的出生地上海,正是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卓民的艺术作品才引起我们的共鸣。
卓民画展开幕仪式上,温文谦恭的卓民先生曾饱含深情地说:“我要谢谢抚养、教育我长大成人的我的父亲母亲,我要感谢远道而来的家乡上虞市的有关领导以及我的亲戚长辈!”质朴温情,言出其衷。
据悉,作为文化部艺术科技研究所岩彩画高研班的教授,卓民先生曾参加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岩彩画教学教研活动,并为在京举办两届中国岩彩画展作出了他积极的努力。正如卓民先生所说,愿意自己是中国岩彩画复兴过程中的一块基石、一个台阶,愿意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广涉的题材去引发美术界同仁对岩彩画的关注,企盼着让更多的人了解分享东方古老中国的岩彩画之美,使其灿烂多彩,更加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