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盈盈书画间 脉脉神风牵

——古越轩主杜金康先生印象

尔雅


     

浙江上虞,乃倪元璐、徐三庚、马一浮、罗振玉、经亨颐等书画大师的故乡,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家乡。自古,“茶与诗词同清雅,茶与书画共愉悦”,到了上虞,你欲品茗观画,去古越轩茶社,当是你的首选。

如果说,好茶就是一首好诗一轴好画,好诗好画就像一杯清香的新茶的话,那么,在古越轩茶社,你便享受到了你该享受的一切。诚如著名作家、原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所言:“古越轩雅集茶家书画家,以茶会友以文会友以画会友,因饮茶而赋诗作画,因品诗评画以尝茶。在茶香郁郁中得觅盎然诗意,其趣浓浓;在诗韵袅袅中品尝香醇的新茶,其乐融融。”这是何等的宽慰

在这书画林立、茶香馥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文化福地,笔者见到了杜金康先生。这是一位极其儒雅豁达的性情中人,与之交谈,话题一俟由茶及画,竟如敲响了其思维的键盘,随即流淌出一组组关于人生看察关于书画收藏的美妙乐章,旋律时而激越,如鹰击长空;时而低缓,似燕雀掠地,既有热烈与辉煌的景象,有着舒展与悠长的情怀,还有一种真切绵长、深沉而和谐的生命音韵。可谓妙入毫颠。你静静地谛听,慢慢地,它似乎也触动了笔者心灵深处的某条隐蔽的琴弦,并使之瑟瑟有声地颤抖了起来。

1959年2月28日,杜金康先生出生在钱塘江南岸、上虞县海边一个曰三汇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农民家庭,父亲杜来云曾是三汇乡光荣大队民兵连指导员,该连六十年代初受南京军区嘉奖,被授予“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称号。父亲杜来云还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亲自授予一支半自动步枪,后来又光荣当选全国第四、五届人大代表。在这样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农民家庭,杜金康先生自从小受到淳朴本真、勤劳勇敢等行为习惯的熏陶,而父亲的众多故事,让他看到了父亲波澜不惊的澹定、历经沧桑后的平和,连同那高尚的品格,则更为他的人生树起了一个永恒的楷模。融染其间,终令其早早顿悟人生、搏击人生。高中毕业,他成了乡农科站一员;而从杭州大学地理系毕业,他则成了内蒙古某空军部队一兵,曾任代理排长、事务长。结束5年戎马生活,他又重新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工作,先后担任林场场长、农垦场书记,区、镇人武部长,并在政府部门多岗位工作。调任建设银行任职期间,他主管“三产”,在建业有限公司,他稍试锋芒,便得以大展鸿图。在骄人的业绩面前,他觉得:无论搞行政工作抑或从事经济活动,欲双双出彩,关键取决于自我的悟性、自我的潜质、自我的进击,而与侥幸无关,与背景无涉。因为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世界、他人不断博奕的过程。一个聪明人不会怨天尤人,而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消除心灵的隐患,培植生命中的宽容、悲悯和反省精神,让生命显示一种穿越时空的美丽与明亮。

从许多收藏家的经历中,可以有这样的共同之处: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儒,杜金康先生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二十世纪末,对杜金康先生而言,这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积累了丰厚的人生阅历,积贮了充沛的创业“资源”以后,他毅然“下海”,背水一战。他既从事城市建筑、房地产,又联建二级资质的园林绿化公司,从事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及苗木培育。而投资近亿资金内外联营开发的2000多亩的大规格、大规模、高档次的花卉苗木基地,直让你感受到杜金康先生所在企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

有经济头脑者还要有文化眼光,杜金康先生大抵是经济与文化互动升华的杰出代表了。在企业红红火火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便让杜金康先生从此与书画事业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且一发不可收拾。1999年8月,他应邀赴北京参加在国宾馆钓鱼台举行的“百位将军全国书画名家企业家共庆国庆五十周年联谊”活动。活动期间,原空军司令张廷发等一批老首长、老将军鼓励他涉足书画市场,力争做一名儒商。全国政协常委、徐悲鸿艺术馆馆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与他会晤,得悉他来自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的虞舜桑梓、英台故里,便欣然挥毫:“舜之故乡,文化辉煌。”刹那间,一个念头从他心里升腾而起:传承文化,匹夫有责从此往后,杜金康先生便穿梭于建筑与书画、绿化与文化之间,把两拨看似互不搭界其实本源同辙的事业经营得美轮美奂。

书家画家,有若星月交辉,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菁英。惜乎朝市沧桑,日月侵寻,兵戈为患,水火无情,加以尘封蠹蚀,损毁流散,不可数计的书画珍品归于湮灭。至于近世内忧外患、当代政治动乱所造成的损失,创巨痛深,笔不胜书。经过千难万劫,现在幸存人世的历代名家书画,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无价之宝、稀世之珍。是的,笔底波澜,纸上云烟,永久留传人世,记录着文明的印痕,历史的轨迹,祖宗的聪明才智。书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较之一时的权贵与浮华,其文化的生命力恒久而神奇,经过狂飙摧折和火狱的煎熬,犹如烈焰中复生的凤凰,它冲天悲鸣,呼唤着人类的真识与良知。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涉足书画收藏,等于在干一件传承艺术、弘扬文化的积善积德,利在当代、泽被后世之事。

1999年12月18日,在文化人如饥的渴望中,在市民们深情的张望里,古越轩书画社诞生了。一个搞建筑、房地产、园林绿化的人,竟然捣弄书画这个高风险行业,自然亦有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然而,杜金康先生排拨疑云,勇往直前。趸拥着初衷,带着那份家庭给予、阅历赠予的坚定与执着,杜金康先生开始了崭新的闯荡、全新的感受……

收藏书画,杜金康先生一直抱守这般宗旨、笃守这般信条:品位至上,藏画求真求精,求稀求雅,力求在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内函以及审美者感受三者间促成良性循环。从名人字画收藏到名家字画收藏,杜金康先生可谓煞费心机,全神贯注。与名家相比,名人的字画虽少了些法度,缺了些规矩,但字里画间的风骨、精神以及随意挥洒的气度,却是名家们无法比拟的。这般定位,自然杜金康先生也是基于对名人们的学识和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的敬重,也因为名人们的字画沁逸了胸中气度,流露了喜怒哀乐,所谓学养使能,性情使然。有鉴于此,有时因为一幅字画与其擦肩而过,杜金康先生竟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有时为了求得一幅稀有珍品,他竟以程门立雪之诚去撼动人,而一旦购得,则可以把玩不已,迷恋得几夜不眠。大抵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至真至诚的精神,他终于感动了他上门接触的每一个人,并像玉匠凿除粗糙的玉璞,找到了包裹在中间晶莹剔透的佳玉一般,他迎来了收获的秋天。除了收藏百余位将军等名人字画以外,他投资上千万元,更多如愿收藏了王石谷、蒲华、徐悲鸿、黄宾虹、刘海粟、沙孟海、秦仲文、唐云、陆俨少等老一辈书画名家的作品,以及大量收藏了沈鹏、王伯敏、卢坤峰、王冬龄、曾宓、何水法、尉晓榕、刘健、田源、龚桂明、张万琪等当代名家的作品。同时,他还与程十发、刘旦宅、刘勃舒、陈加冷、张桂铭、车鹏飞、杨正新等京沪名家交往并收藏其作品。更须一提的是,近年来,杜金康先生还把收藏目光盯在了那些有潜力的青年书画家身上,他深知,一位杰出名家有时需历经数十年或数百年,甚至要通过艰难困苦的环境淬练才能孕育而出,其它许多作者及作品可能只是少数名家名作的奠基石而已。

大凡收藏,总是难聚易散。当其集聚之时,每一件藏品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或是关于作者,或是关于作品,或是收藏曲折,或是人事关联,包括许多人物的思想、学问、趣味、人品以及他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对一位书画收藏者来说,如果仅仅是为收藏而收藏,为经济效益而收藏,那只是低俗的收藏,充其量,不过是浅层次的收藏而已,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杜金康先生如斯想亦如斯做了,他总以为收藏书画作品,必须同时收藏其人品。人品好、画品佳,珠联璧合,可谓上品,收藏自有意义。在他收藏的作品中,廖静文女士和王冬龄先生、曾宓先生、尉晓榕先生的书画占了不小比例。问其故,则曰:“其人品与书品画品得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是啊,他难以忘怀赴北京参观徐悲鸿艺术馆,年近80岁的廖静文女士竟全程相陪,为其滔滔不绝介绍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尤是介绍到动情处,泪湿衣衫时,又何以不引发其感情共鸣﹖他也难以忘怀有一次组织书画艺术交流活动,正逢外地出差的王冬龄先生应邀乘出租车,花两个多小时,风尘仆仆径直赶往会场时,于杜金康先生言之,怎一个惊字了得﹖一个个,一件件,大师、大家们,书画艺术家们的每一份真诚关爱、真挚友谊,是那样深深地冲击着杜金康先生的心房,终令其感激不已、感恩不尽。亦难怪他逢人便说:“我收藏的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书画作品,更是承载精神操守的书画艺术。”信夫

不知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居室是艺术的避难所。艺术收藏家便是居室的真正主人。他以收集美好物质为己任:艺术品收藏者有自己的梦想,他不仅在时空方面处于一个遥远的世界,而且是个更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质摆脱了实用的枷锁。这样的话放在杜金康先生身上,实在贴切得很。他钟爱那些书画作品,他以自己的方式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他在细细咀嚼它们的同时,又何以不在回味着自己的生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成为一名收藏行家,能与书画艺术家们有共同语言,杜金康先生以为必须下苦功多读书增长见识,多交往开阔视野,多活动积累修养。近几年来,他购置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画理论书籍,要论其读书有多痴迷,其随身的公文包中必带书,乘车途上必看书,便可知其一、二。为了不断提高自我鉴赏收藏水平,他还多与艺术大师韩美林、鉴定家杨仁恺、人民大学艺术院院长徐庆平、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王冬龄先生、中国美院教授尉晓榕先生、安徽省书协副主席闵祥德等交往,并邀请他们到古越轩书画社进行艺术交流。此外,他还与北京荣宝斋、杭州朵云轩,以及与杭州一些画廊、收藏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频频交往、层层交流的过程,自成了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参加拍卖会活动,赴台湾考察台北市政府名人艺术画廊、鸿禧美术馆、陶陶居,与中国美院、浙江日报社、美术报社共同举办中国亚太地区“跨世纪之星”少儿书画大赛,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书画艺术交流新闻发布会、企业家和书画家联谊会,不仅扩大了古越轩书画社的知名度,而且也令杜金康先生结交了一大批书画界朋友,自我的书画鉴赏能力、艺术涵养也不断得以提升。随着书画市场的不断升温和不断走高看好,独具慧眼的杜金康先生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特别是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而今古越轩书画社人气、商气趋旺,虽不能说如日中天,但尽可以言蒸蒸日上。前不久,古越轩书画社又被文化部、中国企业书画家协会评为“三星级画廊”。

更令杜金康先生引以为自豪的是,自己开拓的书画事业往后有了继承者,女儿杜炜丹浸淫在其营造的艺术氛围里,受艺术家作品及其人格、风范等精神元素的致密熏陶,今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艺术象牙塔——中国美院,成为一名中国画花鸟专业的本科生,走上了一条纯艺术之路。而今,她已在花鸟画上初露尖尖角,去年,她的中国画《秋野》、《声声相思》分别入选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女花鸟画家协会作品评选,并获得优秀奖。说到杜金康先生的女儿,亦不能不提及其贤内助卢亚文。在那深长的寂寞当中,妻子与丈夫互为映照,不仅将平静与热烈、坚强与温柔有机地融为一体,也把他们彼此依存、荣辱与共的关系,大大方方、真真切切地展示在蓝天下,让人感受到那种相濡以沫般的生命情缘。诚如杜金康先生自己所说,若离开了妻子对自己投资书画事业的全力鼓励和支持,离开了妻子对女儿的悉心照料,自己便很难有如今的成就,女儿恐怕亦无缘中国美院。

记得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曾给杜金康先生题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耘。”在杜金康先生身上,它体现得那样的完美、协和。他不仅知道孝敬父母,更懂得致富回报社会。他曾多次捐资修路,受到乡人好评;他向书画爱好者无偿赠送200份《美术报》,帮助他们提高书画创作和艺术欣赏水平;他为两所中小学美术班定期邀请老师、多次举办联展,但从不收取报酬;去年,他还向当过兵的内蒙古某空军部队捐赠10台电脑……够了,对致富思源、知恩图报的杜金康先生言之,这份大气、豁达、豪爽的性情,又何以不是同时受了书画大师献身艺术精神的浸润和砥砺呢?

经济实力支撑了书画事业的发展,书画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其它各产业的迅速崛起。而今,杜金康先生麾下的一些企业,不仅参与了省内外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而且更是瞄准大上海市场,盯住2008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商机,频频出招,屡有斩获。而在企业不断拓展,经济效益连年翻番的形势下,杜金康先生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把书画事业做大做强的举措,除了正着手引进国际画廊的运作规则,有选择地与当代著名画家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签约书画家的个人画展和书画拍卖会,系列出版古越轩书画社藏品集,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外,其中投入2000万、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古越轩书画社办公大楼即将竣工。而随着大楼的落成投用,杜金康先生书画收藏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红火景象呢?

历史是沉默的金。它默默地细诉着过去,也默默地关注着当今。它无视人们对它的无视,也审视着人们对它的审视。它拒绝时尚画匠任意染色,无情地冲刷尽那些曾经喧哗滚腾的泥石巨流;它——道是无情又有情它默默地将那些流金岁月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深深地埋植在人们的心坎里。“尺幅之内,千里之外”,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达到这种深度和境界;只有文化的美丽,才能做到这般的温婉和含蓄;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记录曾经的瞬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杜金康先生所挚爱的收藏事业,不也是留住历史的事业吗﹖而一个留住历史的人,历史又怎会忘记他呢﹖于是,也难怪一些到过古越轩书画社或熟知杜金康先生其人其事的艺术家们,莫不情动于衷,意韵连连,不约而同曰:“只要像杜金康先生那样投入书画事业,支撑书画市场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就能促进书画市场的不断繁荣,促进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给社会创造一大笔文化历史财富。”

而今,我们似乎太缺少精神上的栖息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不再拥有“自己”我们的灵魂无枝可倚,我们的魂魄无可安顿,我们的“精神家园”早已抵押给我们各自所属的那个整体。我们总是在物欲追逐中迷失自己,在隶属整体中丧失自我。这种追逐使我们远离单纯,流于低俗庸碌;这种隶属使我们失去静穆,变得躁竞喧嚣。而杜金康先生的收藏事业,令其内心充满清明觉悟,是“生命的高贵品质的体现,是对生命真正的庄严肃穆,是对生命真正的崇高信奉”。而这种灵慧、宁静又何以不传染影响观众的精神世界,令观众心仪崇高,重新拾得自我﹖有道是,收藏是一个过程。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过程,不求永远占有,只求曾经拥有。“天空未留痕迹,鸟儿都已飞过”,为收藏者的杜金康先生永远收藏着这条训诫。

多冒出几个杜金康先生好不好﹖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