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在躯体中奔腾的热血,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而当他们受创流失时,相同的血可以挽回素昧平生的人的生命。宝贵的血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把我们人类紧紧相连。而正因为血的宝贵,虽然医学证明科学的献血无损人体健康,人们对于献血还是持谨慎态度,在万不得已时,才会舍得把自己的血献出来,甚至也只限于自己的亲属。由此,曾几何时,大量用于医疗救治的血几乎都来自有偿献血者。而对这些分散的职业性的有偿献血者管理上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造成血液质量的难以控制,从而直接影响到救病治人。
从1999年开始,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献血法》,拉开了倡导公民无偿献血的序幕。一群人就这样诞生了,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而他们都有着一样的行动——默默奉献自己的热血。他们的鲜血使许多濒临死亡的人得以重生,他们以真诚的爱心汇集成一支队伍、一股力量、一句豪言:我骄傲,我奉献着热血!
两位个体户和3400毫升的献血量
也许是在医院做过保卫干部的缘故,崧厦东湖村的邵柏清对献血并不陌生。目睹了无数次因为缺血而四处组织有偿献血者前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有时还是因为延误或者血的质量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实施抢救的痛心场面后,邵柏清比谁都厌恶有偿献血。他告诉记者,他以前住的招待所里就经常住着组织前来的卖血者,那些人中很多人都把卖血作为一种职业,不顾身体的健康还罢了,有恶劣的还在献血前喝下大量的盐汤水,把自己吃饱喝足了,以求冲淡血液浓度,那种血让采血的医生直摇头,难以想像怎么去发挥救治的作用。邵柏清那时候就萌发了献血的念头。
无偿献血的倡议发出的那年,邵柏清已经回到了崧厦,并与人干起了园林花木的生意。听说采血站的人要来村里上门采血,邵柏清第一个伸出了胳膊,“因为那时候的献血袋大多是200毫升的,我还特意让他们带大点的,结果还是只献了200毫升。”说起那天,邵柏清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邵柏清就成了医院血库的常客,他说一来去那里看看老朋友,二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血告急的,他的B型血随时准备献出去。邵柏清至今已献了2400毫升,除了第一次的,他都要求献400毫升。他说,在抢救啊什么的治疗过程中,尽可能的要用同一人的血,毕竟每个人还是有所不同的,邵柏清乐呵呵地说,“我献血,我还了解了很多医学上的专业知识呢,献血的人每次还能享受身体检查,献血又无损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呢。若不是要求每半年才能献一次,我早就到了个人献血的最高记录了!”
村里有很多人都背地里笑邵柏清,好端端的血献出去,真是傻透了。对此,邵柏清付之一笑,但在闲来和同村人聊天时,他总是适时插上几句科学健康的献血对身体有益无害的话,他知道,接受这个,还需要点时间。16岁的儿子长的和邵柏清几乎一样高,个头直冲1米8几,今年还考上了绍兴体校。儿子也想去献血,可年纪还不到。老邵的妻子对爷俩的行动从极力反对到无可奈何,最后还加入到了他们中间,这是邵柏清最感自豪的。
由于长期跑运输,黝黑的王新华给人的感觉就是健壮。王新华开过10多年的拖拉机,三年前又开上了双排货车,长年跑在赴上海、安徽、北京等地的送货路上。朴实的人讲的都是朴实的道理,王新华说,他去参加无偿献血,是在考虑可以救助别人的同时为自己和家人着想,特别是搞运输这个行业,危险系数大,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到别人的血来抢救自己的生命,无偿献血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安全提供保障。
就是出于这样一个朴实的想法,王新华在一次陪妻子看病的时候,碰巧看见了血库用血告急的通知,就这样碰巧献了他第一次血,并从此成了这以后有着1000毫升献血记录的无偿献血者。如果说,王新华一开始献血是更多的为自身考虑的话,那么以后的坚持,已经成为这个朴实的汉子的自觉行为。47岁的他乐观地告诉记者,儿子考上了省警官职业学校,和他一样有个好的身体。上学开销大,凭借这么好的身体多干上几年,没问题。
“我们是国宝”
从血液学的角度讲,RH(一)性血因其稀有,每万人中仅有几人而倍显宝贵,这些稀有血型的拥有者,由此也成为血液中心重点保护和急需的对象,他们自己也常笑称自己是国宝“大熊猫”。
对于稀有血型来说,一般是不组织献血的,一方面是这样的血型太少,临床使用量相对来讲要少些,另一方面,正因为太少太宝贵,一有需要,也只有这些少量的拥有者才能提供所需,也就是意味着他们义不容辞的必须随叫随到。对他们来说,救人就是救己更为明显。由此,血液中心对他们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等,以便及时实施一些抢救。
现在曹娥卫生院任职的方海平就是A型RH(一)性血型。自己本身就是医务工作者的方海平对无偿献血的意义就认识的更加透彻。方海平和哥哥都是阴性血,他是A型的,而哥哥的是B型的,他于是开玩笑说,正是因为这样,他和哥哥长得不怎么象。
在去年的时候,方海平就用自己稀有的血液,对一名出车祸的老人进行了抢救。那天,当急需A型RH(一)性血的告急电话打来的时候,已是中午11点以后,方海平正要下班。顾不上自己还患着胃病,输血会影响身体的恢复,来不及多想的方海平冲上车就向医院跑。当200毫升的热血被顺利抽出的时候,已是12点半多了,饿着肚子的方海平这才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回家吃饭。还有一次对一名驾驶员的抢救,方海平没赶上,他正好在外出差。后来他听说,由于出血太多,那个驾驶员还是没能抢救成功。方海平相信那里面找不到及时的合适的血是一大原因。
在知道了自己的血型特殊的那刻起,方海平就希望所有的稀有血型拥有者能加强联系。通过联谊等形式,让更多的RH(一)性血“冒出来”,特别是非常有必要让更多这样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合力打造一支这样血型的人的团队,毕竟只有这样团队里的人才能自助自救。当听说今年我市纪念《献血法》颁布5周年的活动中已有这样的联谊安排时,方海平很开心地说,记得那次救老人时还有一个人也在场准备,这次遇上了,可要好好聊聊。
在市中心血库的资料中显示,拥有稀有血型的人在我市目前了解到的还不足41人,而其中已经参与过各类抢救的已达6人。而如果这样的“国宝”在无偿献血时出现,当时本地又不是急需,他们的血就会被严格保护起来,并送到省一级医院,以参与更大面的抢救,他们的热血由此更富意义。
无偿献血,天使在行动
在浩浩荡荡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白衣天使们。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们无论在任何时候,只要需要,他们就是第一个伸出胳膊的人。
今年8月的一天,市中心血库O型血告急,血库与周边县市联系,以求调剂,但被告知也已告急。了解到这一情况,市人民医院紧急发布通知。而令医院领导惊喜的是,通知发出去不到两个多小时,就有三个医务工作者来到血库献血了,紧接着的第二天,第三天,献血的人达到了80多人,丰惠等乡镇卫生院的也来了,O型血告急现象终于得到了缓解。而这样的事情在白衣天使的队伍中并非第一次。
长时间奋斗在急诊抢救第一线、现任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的葛英姿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为急需抢救的人献血了,而丰惠卫生院的已有50多岁的院长胡云良无偿献血已达8次,总计2000多毫升……从历年的献血统计来看,每次无偿献血,卫生系统总是完成的较好较快的。
无偿献血,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在《献血法》颁布后,我市相继出台了有关实施细则,除积极实施献血者享有用血的各种优惠政策外,还从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着手,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有关知识,营造浓厚的无偿献血氛围,鼓励无偿献血。几年来,我市无偿献血人数直线上升。记者从市献血办了解到的资料表明,去年我市有5119人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量超过了100万毫升,无偿献血占医院临床用血的比例已达117.75%。
但就是如此,无偿献血还是任重道远,而急需每个市民的积极参与。中心血库的负责人李海龙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的用血量还有20%的缺口只能通过去外地调剂来解决。同时,血库所存储的血和一段时间里的用血常出现偏型现象,由此,血库某段时间里往往会出现某种血型告急的情况。以前只能通过组织卖血队救急,现在则可以依靠更多的市民更自觉主动的献血来实现采集。有的城市甚至已建立起健全的血情报告制度,以更快的让市民知道,前往献血。
可喜的是,在我市除指标计划性献血外,市民主动走上献血车或到血库献血的已日趋增多,仅今年“5·1”期间就达60多人。李海龙乐观地说,市民的无偿献血公德意识在不断增强,表明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无偿献血的同时其实也在净化我们的精神,相信有更多的人会加入进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