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曹娥碑、曹娥谜、曹娥格

陈永林


     

上虞是灯谜的策源地,曹娥庙是灯谜的滥觞。曹娥碑、曹娥谜、曹娥格构成了中国灯谜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雏形始自春秋的隐语,也叫“廋词”。从南宋开始,好事者将“谜语”悬挂在元宵灯彩上供人猜射。故又称“灯谜”。谜语与灯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有所区别的。谜语指口头谜,或称事物谜,其特点是多着重对事物的形状、动态、性质等外部特征的描绘,用歌谣的形式制谜;灯谜专指文义谜,其特点是利用文字的音、形、义的变化,用会意、别解、象形等手法制谜。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条完整的文义谜,就是上虞曹娥庙中《曹娥碑》上镌刻的“曹娥谜”。

据明万历年间《上虞县志》和乾隆钞本《越中杂识》记载,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娥的父亲神汉曹盱立于船头迎伍君神时,船被江浪打翻,曹盱身落江中被潮水卷走。14岁的曹娥闻父沉于江中,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到了十七日仍寻父尸不得,遂投江殉父,经五日后反抱父尸浮上江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县令度尚为曹娥的孝道所感动,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奏请朝廷,建立祠庙、赏赐匾额、刻石立碑,令邯郸淳作词诔之。至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903年)曹娥庙建造正殿,此时汉碑已失,由左朝清郎充龙图阁待制知越州军州事、书法家蔡卞摹拓本重书碑文。今存即宋碑。碑高2.09米、宽1.03米,字体行楷兼具,笔法流畅遒劲。“曹娥碑”由此而来。

在距立碑时间相隔三十年以后,也就是光和、中平年间(公元177一189年),时值天命之年的“陈留蔡邕避难过吴”时,访求王充遗著来虞,途经曹娥,闻知年方13岁的邯郸淳写碑文竟一挥而就,便慕名观碑,适夜以手摸碑文读之,读罢,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后汉书》记载)。后传说一次曹操路过此地(另一说法为:曹操领兵路过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家,见壁上挂着曹娥碑图,旁边写着八个大字),看了蔡邕的题字后,问左右谁解其意?主簿杨修说我已解出,曹操不让其揭底。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方解出“绝妙好辞”四字,与杨修所解一致。曹操叹服:“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杨修也因此埋下了杀身祸根,当然此是后话。原来“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旁加丝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女旁的少字即为“妙”字;“外孙”乃是女儿之子,女旁子乃是“好”字;“齑臼”谓受辛之器(即传统中药店铺碾压捣碎中药材之工具),受旁辛字,则是“受辛”字(辞的异体字、现简化为“辞”字)。蔡邕的这段题辞,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严格意义上的灯谜。

“曹娥谜”用“化形衍义”制谜之法,把谜面的字进行分离、合并,组成新字,构成谜义。要求谜面字数限定为八字,每两字扣谜底一字,谜底字数限定为四字,每字都可左右拆分成为两个独立的文字,所分两字的含义,应切合谜面文字的含义。因为这种离合的方法起自曹娥碑的“绝妙好辞”,所以被谜界定为“曹娥格”。又称“离合格”。由于“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题于碑阴,故又称“碑阴格”。从明末扬州马苍山提出谜格开始,“曹娥格”便被列入18种谜格之中。清顾禄在《清嘉录》中说“考灯谜24格,曹娥格为最古”。此后,这一说法一直被谜界沿用至今。传说,明、清时元宵张灯猜谜,好事制谜者都要制“曹娥格”挂在头条应景,以表示对这则古老灯谜的怀念。由于曹娥格谜的规法十分严谨,制谜不易,佳例极少。久而久之,“曹娥谜”渐渐地消声匿迹于谜坛,可以说“曹娥格”至今已名存实亡,这不能不说是谜界及至上虞的一大憾事。

今天,上虞人民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热潮中,在由“龙山时代”阔步迈向“曹娥江时代”、“杭州湾时代”的畅想中,只要我们加以挖掘、继承、创新以及宣传和推介,相信曹娥庙一定会成为世代文人、谜人的朝圣之地;灯谜也一定能够成为上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