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是上虞的母亲河,它世世代代养育着上虞人民。曹娥是我国著名的孝女,也是上虞人民的光荣与自豪。
相传曹娥江最早叫舜江,是虞舜避丹朱之乱来上虞,率百官治江害而得名。后来又因东晋孝女曹娥投江救父,到了汉桓帝元嘉一年(公元151年)被刚来上虞上任的县令度尚所闻,为表彰曹娥之孝,遂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
曹娥江历史悠久,是一条名震东南亚的大江。相传在汉顺帝时,每年5月5日,越人要在舜江上以龙舟来迎潮神伍子胥。公元143年,即汉顺帝汉安二年,在5月5日迎伍子胥神时,曹娥的父亲曹盱立于船头“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时,忽然一个怪浪打来,将船打翻,曹盱身落江中,随即被潮水卷入游流而不见其尸。其时年刚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至第7日,她用群衣投水,祈求衣沉处即有父尸的办法,在沉衣处投江,后竟抱父尸出。众乡人惊异,哀其孝女,就纷纷出资买棺木,将其尸葬于江东(即现在的曹娥庙对面)。到了汉桓帝元嘉一年,再将曹娥改葬在江的西岸道路旁(即现在的曹娥庙址),时任上虞县令的度尚又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并立碑以祀。又令其有奇才的外甥邯郸淳作碑文,时年仅13岁的邯郸淳即试笔而成,立碑于墓侧。这块石碑,便是著名的曹娥碑。公元195年,享誉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因得罪宦官而亡命江湖,逃到吴越,他闻13岁的邯郸淳写碑文竟一挥而就,却又不加标点,便赶来观读。因夜到曹娥庙,就借着月光,手摸碑文,赞为奇文,即索笔在碑的阴处题写了“黄绢幼妇,外甥齑臼”这哑谜式的古禅歌。后来曹操领兵路过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家,见壁上挂着曹娥碑图,旁边写着八个大字,于是曹操问蔡文姬,可这位曾创作过《胡茄十八拍》的著名才女也不解这八字之意。其时曹操的谋臣杨修看了一会后称已破译。好胜的阿瞒要杨修暂且勿言。马行三里,曹操也突然省悟破译,双方核对答案,居然都为“绝妙好辞”四个字。原来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旁加丝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女旁的少字即为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旁子定是好字;齑臼谓受辛之器,受旁辛字,则是受辛字,即现在的辞字。蔡邕的这段题辞,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字谜。从此,曹娥庙中的《曹娥碑》,便名扬天下,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曹娥庙,作文吟诗,临摹碑帖,有的还写诗留念。在今日的曹娥庙里,尚存着35幅楹联和120余块碑刻真迹,楹联又多围绕着曹娥的千古孝道做文章,却文字各异,风采万般,其中有明末会稽奇才徐渭亲手写的楹联。我国著名的大作家罗贯中、曹雪芹也把碑事写到自己的作品中,曹娥江与曹娥庙更是名扬天下,成为我国十分闻名的旅游胜地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舜江,哺育了孝女曹娥,使曹娥的孝义代代相传。曹娥庙几度毁坏,几经修复,最后于民国23年重建,分前、后大殿,两侧有曹娥墓、碑、双桧亭、饮酒亭。正殿高15米,宽20米,殿宇巍峨,雕梁画栋,结构严谨,颇为壮观,被人称为“江南第一庙”,其建筑和雕刻之精美也是我国少见的。
曹娥的孝义不仅让后人建庙供人瞻仰、祭祀,而滔滔不绝的曹娥江更是一条因历史文化悠久而闻名之江。早在西汉时期司马氏为写《史记》而游过这条大江。东晋时,谢安为避政敌追杀而舟潜到此隐居于江畔东山23年,还有名人王羲之、许洵常游此江与谢安言文咏歌。谢灵运又筑“石壁金舍”。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江写下“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的名句。这些名人名言的内涵绝非限于一江风光,却大有人文景观之说,其让我们后代值得敬仰、自豪,更值得来此观光、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