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合浦还珠”新解

单滨新


     

笔者想找一个古代官吏的廉政故事,自然想起了乡贤孟尝和成语 “合浦还珠”。“合浦还珠”也作“合浦珠还”,用来比喻人去而复回,或物失而复得。这个成语源于一历史故事,与东汉中叶浙江上虞人孟尝有关。

据《后汉书·孟尝列传》记载,东汉合浦郡今广西“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当地百姓多以采珍珠为生,通过贸易换取粮食和日用品。然而,这里的郡守多是“贪秽”之辈,为了多榨取钱财,逼迫百姓无限度地采捕,致使合浦的珍珠纷纷迁徙到相邻的交趾郡今越南一带去了。百姓生计艰难,“贫者饿死于道”。孟尝衔命到合浦当太守后,“革易前弊”,去珠复还,商贾流通,百姓蒙利,称为“神明”。

古往今来,我们在讲述“合浦还珠”的时候,大多只赞颂太守孟尝的清廉,孟尝因“珠还合浦”之政绩而名垂青史,受百姓敬仰。《幼学琼林》里载:“孟尝廉洁,克能俾使合浦还珠;相如勇忠,能使秦廷归璧。”唐朝诗人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也感慨“孟尝高洁”。为纪念孟尝,广西合浦曾改名“廉州”;上虞故里曾有孟尝乡原通明乡、还珠村,建有孟尝祠又名还珠庙。

但是,读“合浦还珠”的历史故事,我们在称颂孟尝为官清廉之余,还得追寻“去珠复还”的原因所在。古人囿于认识限制,往往把“珠还”的原因归功于“神明”。他们认为,珍珠是神物,通神灵。贪秽之官当任,它们就纷纷迁徙;廉洁之官来,它们就纷纷返还。孟尝身在珠乡,官居显位,却“不染贪珠积财之污秽”。因病告归时,合郡官吏、百姓“攀车挽留”,他只好于夜晚乘民船离去。孟尝太守如此“高洁”,珍珠焉有不返之理?这是老百姓的朴素认识和美好情感。

其实,珍珠是没有“思想意识”的,它们的“去”和“还”取决于当地的生存环境。狂捕滥捞,珠苗逐渐灭绝;合理采捕,珍珠繁衍不绝。对蚌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才是珍珠外迁的本质原因。太史公司马迁言:“天地之财,皆有定分,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孟尝根据蚌珠的生长规律,果断“革易前弊”,实行休养生息,废除盘剥百姓的非法规定,制止“疲劳采捕”的恶性循环类似于现在“休渔”制度,才使得珍珠大量繁衍,保持了合浦蚌珠生产的繁荣和发展,安定了百姓生活。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一千八九百年前的孟尝已多少有点“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了。试想,如果孟尝不采取保护性措施制止破坏性采捕,就不会出现“珠还合浦”的可喜局面;如果孟尝为聚敛钱财,重蹈前任逼民掠夺式捕捞的覆辙,合浦又将无珠,合浦之民又会“饿死于道”。

中国古代早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合浦还珠”的历史故事也为我们引出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话题。今天,人民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认识,早在古人之上了。但是,有一些地方的官员仍以掠夺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凸现个人的政绩。有的为一企业之发展不惜污一江一河,有的为一地之发展不惜毁一山一林,有的为一时之发展不惜误子孙后代, 以致出现“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前任是个宝,后任当根草”的现象。比起古代的孟尝来,这些官员难道不应该羞于心、愧于色吗?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我们评价政绩、追求小康,也应该把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一条来考察,作为是否具有国策意识、是否讲政治来衡量。依笔者之见,它确也和廉洁从政密切关联。因为浪费资源是最大的犯罪,破坏环境是最大的失职。一个因小失大、以私害公、遗害子孙的领导,谈得上“廉政”吗?你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满足于眼前需求;你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着眼于短期发展,也应算个败家之子、不廉之吏。“合浦还珠”的历史故事启示我们:切不可以“一时之务”损害“百世之利”,要不断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根本利益,必须放弃走先经济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寻求一条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