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曹娥坝头文化

任苗根


     

曹娥地方是萧绍运河的终点,向西沿运河经绍兴市到起点西兴,再过钱塘江去杭州。向东渡曹娥江,经四十里河与姚江去宁波。向南溯曹娥江,经嵊州、新昌去台州和温州。向北出曹娥江,经杭州湾去上海。因此它的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由于有曹娥江相隔,来往物资必须转运过坝。所以它在沿江一带就有十一处坝头(其中两个是拖船闸坝)。因此它也是一个水陆运输货物转运的重要码头。当解放的很久以前,铁路、公路不发达,跨江大桥未造通,唯有依赖水路的情况下,于是曹娥坝头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且非常繁荣。因此,曹娥沿江一带乡民,约有大半数以上的人都靠坝头生活。曹娥坝头的工作组合,有船工(江船)、搬运工(脚班)、运输行(过塘行)以及其他为坝头服务的商贩。解放前,估计共有近三十只江船,近四十家运输行(过塘行),但主要劳动的大多数人,是搬运工(脚班),他们终日辛苦劳累,生活没有保障,有的搬运工(脚班)甚至“身无立锥之地,家无隔宿之粮”,处境特别困难。俗语有:“趁坝头,现铜板,只要有力气,等米好落镬”的说法,他们经过肩挑、身背的繁重劳动后,所得报酬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若遇到坝头生意萧条,有的就只有铤而走险去挑私盐,以求生存,否则就要饿肚皮了。因此俗语有:“脚手歇落,肚皮瘪落”,“饱汉勿知饿汉饥,还说饿汉无力气”的说法,所以有的搬运工人(脚班)就去向本地大户租一亩左右的沙地兼着种,以备不测时能渡过难关。

在曹娥的坝头中,最古老的坝头,是上沙顶坝底的大埠头。顶坝底位于萧绍运河的尽头,面河建有“关帝殿”,为坝头搬运工人(脚班)所崇拜,他们不但以力大能持久为荣,而且能帮助同伴困难,亲如兄弟般的情义相标榜,遇有人侵犯或有不平事,敢于挺身护卫,奋不顾身,很讲义气。大埠头又是在相公殿的前面,殿内所供的张老相公,即是红脸张神,传说这位张神早先是个渡工,他不分昼夜,来者不拒,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后来为赴水救人而死,士民德之,供奉封神,作为渡工榜样,并祈求永保水路平安。因此在一般的水口、弯头、路亭、渡口等处都有供奉红脸张神坝头工作。先从顶坝底内河船上,将货物搬运过大埠头(坝头)到曹娥江边的江船上,再由船工撑江船驳运货物到对岸的江坎头(坝头),再转运入四十里河,就是这样的来回转运货物,也就是坝头工人日常工作的全过程。

在顶坝底的右侧,有古式的拖船坝。拖船的方法是用人工扛抬为主,先用盘车把船拖离水面,再在船下垫檑棍,交替前移,众人在船两边扛抬前拖,领头一人在船前打号指挥,统一用力,众人一齐跟喊附和。像蚂蚁扛鲞头一样地逐步向前,一直从拖船弄把船拖到曹娥江上。如从曹娥江上把船拖进内河,也是用同样方法。有人说:“曹娥人,喉咙响,有坝头气息。”主要由于他们经常这样大声喊,并在人声嘈杂的坝头生活环境中,说话也要大声的客观情况下,所逐渐养成的。曹娥坝头工人中,一般文化素质不高,其中有些人为一点小事相互争吵,甚至打架,也是常有的事,但客观上被人认为有点蛮横难缠,但总体来讲,他们是能顾大局、有正义、通情理的。所以曹娥地方的民性,可以归纳为:“勤劳能吃苦,勇敢有闯劲,喉响要面子,豪爽重义气”四句话。

在顶坝底的左侧,原有一个“接官亭”,它是古代为接官停留、行人休息的一个路亭。它通过现存的“百步街”,联接上沙古渡口的“阅来亭”。今接官亭已废,而阅来亭的青石亭柱尚存,因这是条古代的官道,也是浙东往来的主要通道,所以保存此处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由于曹娥有三次庙会,虽然很热闹,但对经济困难的坝头工人来讲,是难于应付的。因此俗语有:“曹娥人,三过年,年难过,难过年”的说法,而外地乡下对曹娥人也有:“到乡下杀鸡杀鸭,到曹娥肩胛一搭”的说法,这就是他们所处困境的真实写照。解放初期,曹娥坝头工人积极支援解放军,努力做好汽车马队、军用物资的搬运驳渡工作,为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