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琴师”黄峰

本报记者 陈智尧


     

“借问‘琴师’何处有,路人笑指四合院”。在丰惠街头,“琴师”黄峰的名头还是响当当的。

当我们刚接近那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时,一股馨人的花香便扑鼻而至。其间,小学退休教师黄峰正在堂前抚琴而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沉浸在这首充满铿锵激昂的《黄河颂》中,78岁的老人禁不住白发乱舞,不鹜旁及。

老人的堂前悬挂着一副巨大的书画,画是《仿巨然夏山图》,书为一左一右之对联,左书“花香酒香翰墨香”,右言“鸟声琴声读书声”,落款为“退休教师黄峰涂鸦”。

说起采访,老人是百般推托,谈起风琴,老人却如痴如醉。当老人还只有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喜欢上了风琴,从17岁开始教书到退休。截至目前,老人的手很少离开过风琴,他说自己就是一只风筝,而风琴则是曳着风筝的一根线,不管自己到哪里,都挣脱不了风线的轻轻一拉。

喜欢风琴,是因为风琴弹奏出的美妙音乐令黄峰心之所使。为了能得到一台风琴,17岁的黄峰曾央求父母化50石米购置风琴,50石米,相当于黄峰那时教书不吃不用5个月工资。抵挡不住琴声的诱惑,年少的黄峰最喜欢看戏班子演出,此外,白天教书已疲惫不堪的他居然还常常在凌晨爬起来练琴,直到晨曦挂枝。

老人不仅练得一手好琴,更有一手修琴的好技艺,用老人的话说,现在除了不会做琴簧,其余样样都会。美妙的琴声伴随黄峰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半个多世纪下来,黄峰的足迹遍布我市及绍兴、余姚周边县市许许多多乡村小学,共为这些小学修复了成千上万台风琴。看到学校孩子们在风琴伴奏下又能快乐歌唱时,黄峰说,这时他的内心最为充实和轻松。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对于一些学校不注重风琴的保养,搁而任之的做法,黄峰的心就会感到一阵阵酸痛,他会不顾情面地指责学校的不是,然后小心翼翼地亲自拭擦,在黄峰眼里,风琴也是有生命的,并且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说起风琴,黄峰是如数家珍。风琴主要由琴壳、键盘、风兜、发音体四部件构成,按型号一般可分三组、四组、五组三种,三组37键,四组49键,五组共61个键,按构造可分立式和卧式两种,风琴它是一种簧乐器,是中国古代乐器笙的演化。在风琴构造部件中,簧是最重要和复杂的一个部件,它由簧槽和簧片两部分组成,簧片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着风琴发音的高低……

弹了大半辈子的风琴,修了半个多世纪的风琴,黄峰一直没有在这两方面的技艺上固步自封,他虚心求教、孜孜自学,这么多年来,他在这方面买的书已多达近万元,以至老伴常取笑着向人介绍说,老头子每经过书店门口,整个人就像掉了魂灵。

针对眼下学校中钢琴逐渐取代风琴的趋势,黄峰说,风琴不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还将存在,这是因为风琴和钢琴作为两种不同的乐器,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相较之下,风琴因为价格便宜适宜儿歌伴奏,有明显的延长音等特点更适合农村小学上音乐课,因此,他要修的风琴还很多很多……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