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寺在上浦东山,土名东山寺。它历史早、规模大、社会影响深远。
早在谢安的祖父谢衡从北方南迁定居东山(公元311年)时,东山寺已经存在。它比“隋代古刹”天台国清寺至少要早两个半世纪。
据史料记载,1600多年来,国庆寺屡经修建,如唐元和、宋淳熙、明洪武、崇祯、清康熙、光绪年间……一直到上世纪中期,一直香火不断。
国庆寺规模大,主要是因为谢安“出山”后把自己的住宅“舍宅为寺”。
谢家大宅院名国庆院,它是由谢衡设计,谢安的堂兄谢尚、大哥谢奕出资,谢安自己督造的通宅大院。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据说大院占地2500平方米,有999根柱子,门柱的楹联也为谢安所题:
“托迹山水得真趣,放怀天外极大观。”
另外,还有白云堂、明月轩、东、西二眺亭等零星建筑。
谢安去世以后,后人又在东山寺旁修“太傅公墓”,建太傅祠。南朝宋以后,又改“三谢祠”,立谢安、谢玄、谢灵运三尊塑像。“东山西一里,有谢灵运别墅,一曰西庄”(嘉泰《会稽志》)。附带一提:“墅”与“别墅”有别,谢灵运的“始宁墅”则在章镇一带。
国庆寺不但历史早、规模大,而且是东山文化的主要载体。
当谢安隐居东山时,是东晋名士的聚会之所。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孙绰、许询、支遁、王羲之……他们虽散居会稽各地,但因那时浦阳江(曹娥江)流经的蒿坝无坝,他们西游鉴湖,南入剡中(新昌、嵊州),以舟代马,交通非常方便。东山地处水陆中心,谢安又为中心人物,所以东山之上常常“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一时传为佳话。
唐代数百年间,许多文人雅士为仰慕剡溪风光,追寻魏晋遗风,从鉴湖到曹娥江上下游历。据统计,仅诗人就有278人,而东山为必经之地,诗仙李白竟数次上东山,并留下“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的不朽诗篇。这条旅游路线就是举世瞩目的“唐诗之路”。有人把东山比作唐诗路上的明珠,实不为过。
以后,宋、元、明、清,上东山的名人络绎不绝:陆游、朱熹、林逋、王十朋、李光、刘伯温、王季思……因而国庆寺又是一个游客接待站。
但是,国庆寺接待最多的要数谢氏子孙。
谢家人不但子孙繁衍,而且“英才辈出,贤哲挺生”,东晋、南朝约300年间,仅朝廷命官达60多人。谢家人有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业绩、著述,形成了独特的东山文化。他们许多人宦游他乡,总是心系故乡,有的叶落归根,所以东山上有许多谢氏坟墓,有的子孙或上东山寻根谒祖、或清明扫墓,都由寺僧接待。
据《虞南谢氏宗谱》中载:清道光廿五年(1845年)东山上立有《东山寺观》一碑。内称:东山寺有寺产田173.003亩,地26.669亩,山942.3亩……太傅公谢安支派下,“绍郡各邑”都有,在近地大体分三支:丰惠北门、谢(家)塘、余姚第泗门。每逢清明节,由东山寺派船只接送谢氏子孙上山祭扫,近路待中饭,远路的一宿两餐……
其实,谢家人很早就散居闽、赣、川、滇各省,目前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各地都有谢姓人居住,他们身在异邦,心怀故土,成立“谢氏宗亲会”(总会设台北),1990年10月,还组织50余人的“寻根谒祖访问团”到河南太康访问。据推测,下一次访问东山,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今年春节,谢晋导演曾对我市乡贤研究会领导说:台湾《民权时报》董事长谢汉儒系全球“谢氏宗亲会”名誉会长,他推荐我担任会长职务,我实在忙,只好婉言谢绝。但我认为,如果全球谢氏来关心上虞文化的开发,关心上虞经济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例如,召开一个东山文化国际研讨会,借文化的载体,吸引……这也是响应市委市府开展“三个年”活动的具体行动。
“位卑未敢忘忧国”。发展上虞经济,发扬虞舜文化,是每一个上虞人的事。在紧锣密鼓开发东山风景区之时,谈些东山国庆寺的史实,说开去,说开去,哈!不知谈到哪儿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