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哉,院士!正当各地尊重科学尊敬院士之风方兴未艾、“两院”院士备受各界关注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先生却从过份热烈的气氛中嗅出了“异”味,专门撰文,在《光明日报》上及早发出“追捧院士之风不可长”的呼声。沈院士以朴实的语言、平静的语气真挚地希望社会各界在重视爱戴广大院士的同时更应理解支持他们,不追捧就是最大的爱戴、最好的理解。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沈院士的文章道出了大多数醉心于事业、投身于科技的鸿儒肺腑之言。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源自于静心的钻研、执着的实践。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陈景润、钱学森……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大科学家留给人们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丰硕的成果,而且更有耐得寂寞、甘心淡泊的高尚品格。他们的科技成果社会要应用,他们治学为人的品格后人更要学习。学习他们宁静致远的品格,就应更多地给予他们静心治学的环境,而不是过多地去干扰他们,因为真正搞学问特别是搞大学问的人,静心于“学斋”是他们的基本要求和最大心愿;因为迄今为止从未有一项科技成果是在热闹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因为过份的追捧根本不是爱戴而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是对优秀智力资源的糟蹋!但是,沈院士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责备之言,只是恳切地希望能更多地与社会取得共识,冀求社会能在他们因某种原因不愿或不适于参加某些活动时给予真正的谅解,并谦虚地表示这不是院士架子大,请不动,更不是“要高价”。这些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广大院士高风亮节的写真,必定引得人们由衷的钦佩。
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实用俗气日长、学究清风渐消的时代,追求眼前利益、注重一时效果的功利主义思潮四处横溢,泱泱中华恐怕已难安下院士们的一张书桌。广大院士们往往会被一些不太相干的活动所缠,被一些不太恰当的宣传所烦。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邀请和活动,真正潜心于研究的院士们更多地或许是无奈甚至厌烦。沈院士的文章,正是道出了院士们的实际苦衷。作为院士,他们的研究、教学或工程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又必须加强学习确保始终站在科学前沿。对他们而言,精力有限,时间宝贵,真正是其生有涯而学无涯,因此更应支持他们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如果我们的一些社会活动动辄请院士,那么许多时候院士们就将面临两难选择,却之唯恐不恭,受之时间精力不够。如此,何尝不是痛苦?对院士的适当宣传是应该的,他们确实有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有丰富渊博的学识理论,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多过高的宣传,不仅不会增添他们头上的光环,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我们应当理解院士们的苦衷,不再追捧,不让院士的聪明智慧消磨于杯觥交错之中,不让院士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消除各种非议之上,更多地给他们以“自由”。
人有雅量品自高。面对悄然升温的追捧之风,“沈院士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自律要求,体现了有德有才的长者风范——律人必先自律。他说,每个院士都应该“为民鞠躬尽瘁,贡献聪明才智,科学评价自己,自觉接受监督,远离名利追逐,热诚提携后人,团结科技各界,维护一方净土”。这与其说是对院士们的勉励,倒更是对民众在道德自律问题上的共勉。
满桶水不荡,半桶水乱晃。眼下的社会中,确实飘荡着一股浮躁之风,喜动不喜静。对照“两院”院士们的修为,社会上的某些人确实应感到羞赧汗颜。一些人稍有成就和名气以后,便直拿“名气”作“明星”,举着“金字招牌”,逢场必到,逢会必讲,摆出了比名家更名家的架势,俨然成了“社会活动家”,到处追名逐利。而有些地方也曲解了尊重科学、尊敬知识的本意,遇有活动便总想请来博士、院士等高知点缀点缀,以提高品位,无端地把本应潜心做学问的人置于无谓的折腾之中。听了“沈院士们”的肺腑之言,那些到处乱晃的“半桶水”们和想去提桶“水”来晃一晃的人们,理当痛下决心,抛却追捧情结,狠刹追捧之风,还院士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研究环境。如此,则院士们幸甚,全社会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