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思想深刻、内容广泛,但简单讲,就是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城乡基本上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对“城乡统筹”的认识,结合街道实际,促进街道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在街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城乡统筹思想,切实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开展工作,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开创城乡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百官街道的实际看,尽管1995年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是低层次的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平衡的。从2002年的统计抽样调查报表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2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6764元,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且城镇和农村中都还存在着不少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
二、积极发挥城乡统筹在街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当前,城乡统筹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关键是我们要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和有弊端的体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1、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切实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阻碍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重要原因。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应该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首要目标来考虑,通过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较快地吸纳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充分抢抓城市化建设中的各种机遇,推进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制改造,加快户籍改革,建立覆盖城乡所有人员的社会保障体制,让更多的农民可以自由流动进城来择业、定居,变为市民,享受现代文明和城市建设的成果。
2、大力提高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的就业领域。要支持现有企业搞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快街道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特别要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农民进城务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3、大力提高产业化规模,努力增加农业经济的效益。当前,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解决一个时期以来农民面临的收入增长的困难,必须对农业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调整应当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农业种植的调整,从追求产品的产量转变为关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二是更多地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使得农产品通过养殖业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发挥农业自然资源区域化的比较优势,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四是发展对农产品的加工业,同时给市场特别多样化的品种,引导广大的消费市场。五是城乡统筹考虑,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之间农村人口的合理分布。只有对农业实行战略性调整,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4、大力提高支农的力度,着力推动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强对农村的支持,关键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城乡统筹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只要我们精心谋划于城乡统筹,潜心实干于城乡统筹,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街道一定能够率先实现。
作者系百官街道办事处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