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从为官“不要落身后骂名”说起

辰晔


     

朱镕基同志在辞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告别演说中,面对清华学子说道: “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

“不要落身后骂名”,自是对为官者说的。为官在任上,大抵是很少有骂声的,即便有,亦多在背后,或是“腹诽”之类。碍于为官者的权势,又有几人敢怒目相向、张口而骂呢?真正的骂声,真正落下骂名,多在身后。

有道是,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绝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官者落身后骂名,定然跟其为官之时未能恪尽职守,不愿为民办事有关。无论成克杰抑或胡长清,他们钻入狭隘的圈子里,只知为自我谋私利、捞好处,不知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随着一声枪响,伴着罪恶躯体的倒下,从此落下身后骂名,当不言而喻。

然而,落身后骂名,怕远不止成克杰、胡长清之流。有的为官者虽没有像他们那样腐败,或许还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事,可终究由于私心作祟,渐渐开始少办事、不办事,以至办了坏事,从而招致群众的怨声、骂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为官者又何以不落身后骂名?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办了多少好事、实事,谁做了多少错事、坏事,他们看得一清二楚。对位为民正、权为民用、欲为民节、事为民办者,群众总是有口皆碑、箪食壶浆。“自古江山多壮丽,至今父老说英雄”,乃此之谓也。反之,则不然。

据河北省无极县当地人讲,无极县原名定远县,包拯曾在那里任县令。那年,包拯要调走了,乡亲们舍不得,却又没法阻拦。当人们获悉第二天天一亮包大人就要启程时,便把所有的鸡都杀了。因为鸡叫了天才会亮。包公怕惊扰乡亲,打算鸡叫头遍就悄悄上路,结果直到东方欲晓,也没听到鸡叫。当包拯背起行囊开门时,猛然见父老乡亲都默默地站在街道上等着为他送行……自此以后,没有了鸡的定远县便成了无极鸡县。历史上,包拯未必真在无极为官,却能受到当地人们永远崇敬和爱戴的个中原因,不是昭然若揭的吗?连封建时代的包拯都能赢得百姓的赞誉,何况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范匡夫同志说得好:“要做一个在台上人家真正尊重你,退下来人家仍旧怀念你的官”是啊,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理应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评说。

无独有偶,不久前,《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位特殊人物——福建省东山县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虽然他已经去世22年,但他的名字却永远铭刻在当地人的心中。每年的春节、清明,人们总不忘祭奠这位共产党员。谷文昌同志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怀念,不就是因为他很好地实践了“两个务必”对共产党人的要求么?不就是因为他生动地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历史课题么?

话,须说回来,“不落身后骂名”,并非要让每一个为官者都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其实,对为官者而言,只要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群众着想,都对得起群众就可以了。当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就碰上了大旱之年,第二年春又是久旱无雨,全县“大饥”;第三年春,更是“大蝗疫水饥”,民不聊生。郑板桥下令开仓赈贷,又“尽封积粟之家,渝其平粜”。同时决定大兴工役,修建城池,以便“招徕饥民就食赴工,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以今天的眼光视之,郑板桥之举约是算不得什么宏伟大业的,充其量不过是“救灾”而已。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举一动皆利为民谋,何以不令当地陷于水火之中的百姓感激涕零呢?而郑板桥去官离潍之日,父老乡亲遮道相挡,后又“为建生祠”,自是想象中事。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一个为官者要“不落身后骂名”,就必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淡泊明志,志存高远,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就得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只要事关群众利益,就须举轻若重,办实做好;就得深刻涵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含义,做到既干事又干净,以“靠前指挥”的姿态和“向我看齐”的决心,去展示一个共产党领导干部应有的风采和魅力。为官若此,又何愁不能赢得群众的口碑?又何愁身后落下骂名?

有位诗人曾经写下了这段耐人寻味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是对“不要落身后骂名”作了最好的诠释吗?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