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井    殇

百二斋主


     

江南水乡,虽然江河纵横、湖塘密布,但水井依然是常见物。村口巷尾、桥边树下、前庭后院以至台门老宅,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青砖或麻石的众多水井,如管管斑烂的水彩,涂抹着江南水乡于小桥流水、橹语舟市之外的别一幅风情画。

江南水乡之所以有那么多水井,想来与以下缘由不无关联吧。一是省力。江南水乡打井,不像北方地区、黄土高原那般费劲,请一位风水先生,拣一处水脉旺的所在,掘地七八米、十来米,通常一汪恣意的清泉便汩汩洇漫不息了。二是方便。虽“家家闻橹声、户户枕江河”,但毕竟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尤其是方圆较大的市镇和村落,若大家全赖河水洗、饮、涤、用,不顺手处自有许多。于是拣一合适的地方掘一水井,诸多相对的不方便,便随着奔涌的井水稀释了、溶解了。三是保险。遇大旱的天气,江涸了、河干了,湖和塘更见了底,而那些大大小小的水井,一般都不会有此之虞。何况井水还冬暖夏凉,那份体贴实在是居家过日子的最好滋润。

就像那些古朴、雅致的石桥,终于被越来越多的水泥路、机耕路所替代一样,昔日遍布江南水乡的众多水井,现如今也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尤其在那些相对发达的县城和集镇。佛语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任何物品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萦绕于此的理由和说法,而任何物品的失去和消亡,更有其依附其间的曲折和故事。就拿水井来说,我相信在江南水乡那么多不断消亡的水井中,肯定有许多故事存在的,远的不说了,近的就拣来一则。

C镇这几年抓小集镇建设,发展特别快。这种快在外人看来就是大批旧房的拆迁,大片住宅小区的建设,包括填河、拆桥、造马路,填井、植树、做公园等等。当然外人一眼看不出来的还有,那就是原住在镇上的大批农民的外迁,以及他们耕种土地的大量征用。用一句流行的话叫做:“过去的街头鸭成了乡下鹅”。由街头鸭成为乡下鹅,镇上的农民们也想得通,反正不搞小集镇建设,镇上与乡下也差不多。问题是土地征用,农民们的生活来源没了保证。年纪轻的还好说,市场经济了,只要聪明只要肯做,体力活脑力活,赚几块饭菜钱总还有的。年纪大的就有点难了,好在镇上也没甩手不管,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7000块钱养老费度日。

也不知为什么,C镇小集镇建设中,镇上其他的水井都填了,唯独镇东首原方村方家祠堂前的那口水井依然毫发无损。那水井已有些年头,也别致,一色的小青砖内砌,一色的青石板井栏,一色的花岗岩井台,虽如此但也不致于成为该保留下来的文物。待到原方村地块新开发的绿柳小区甫建成,大家这才明白,原来那水井正处在小区几幢住宅楼的公用处,不碍事且还可成为一个免费的水源。虽然小区家家都有自来水,但住底楼的、年纪大的或心疼几块水费的,见了这井便欢喜得不得了。于是一天到晚,那井台边你来我往忙忙碌碌的气象,竟比原方家祠堂时还热闹了许多。

过了些时日,方村的几个老人惦记着原先的宅地,相约来绿柳小区看看。见那口水井还在,老人们好一阵唏嘘,大家在井台边坐了一会,闲聊一阵也就散了。又过了一些时日,老人们在闲聊时不知谁先开了口:“那井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他们凭什么免费使用?”“对,总得给我们一点补贴。”众人都附和起来。于是渐渐的就有了方村的几位老人和小区居民关于水井使用问题的摩擦。

开发绿柳小区的房产公司知道这件事后,便去做老人们的工作,老人们七嘴八舌弄得房产公司的人也进退两难。原来老人们也有老人们的苦衷,当初刚拿到7000块钱时,一些老人还挺高兴,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只见少不见多的7000块钱便日益捉襟见肘了,特别是一些子女不孝或不大会赚钱的,今天被子女借一些、明天被骗一些,7000块钱早已所剩无几;过去有土地时,种把菜、卖个葱还好将就,现在连土地也没有了,一些老人连日子都难过,所以打水井的主意,老人们也是出于无奈。房产公司的人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

这天正好遇上自来水公司检修,全镇停水。早上8点多,方村的许多老人便赶到了绿柳小区,老人们在水井周围坐成一圈密密的人墙。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越闹越大,一边是急着用水的小区居民,一边是不付水费誓不退让的方村老人,谁都有谁的理由,谁都有谁的难处和苦衷,最后连别的小区居民和不是方村但被拆迁出去的其他村老人都来了。镇政府无奈之中出动了派出所,才将事情暂时平息下来。镇领导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连夜召开会议,商量关于水井问题的对策。大家商量了半夜都想不出一个周全的办法,这时不知哪位聪明的领导说了一个主意。就是这个主意,使得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用了“殇”字作题目。

第二天晚上,一辆铲车载着十几位民工开进了绿柳小区。铲车高大的铲手对着井栏只那么轻轻一挥,井栏顷刻便粉身碎骨了,那气势绝对的摧枯拉朽。半个多小时后,C镇的最后一口井便永远不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井不在了,围绕井而引发的摩擦和冲突,自然烟消云散。

最愚蠢的主意却成了最有效的办法。我想这不仅仅只是一口井的消亡,带给我们的“黑色幽默”而已。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