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社 会 广 角


一帮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在1427平方公里的虞舜大地,在延绵50里的曹娥江畔,活跃着一支200人的“业余包打听”队伍,他们紧跟着中国新闻界先驱者胡愈之的足迹,奔波在希望的田野上,穿行在工业园区里,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鲜活新闻,通过2万多份报纸、10多万架电视机、15万只广播喇叭,报告给全市78万父老乡亲:急起直追,奋勇争先,从“龙山时代”走向“曹娥江时代”、“杭州湾时代”!

日里种田夜写稿

下管洙溪村,有个周森根,从“大跃进”写到“学大寨”,从“改革开放”写到“跨越式发展”,写稿写了40年,元珠笔用掉五手把,稿纸好装三麻袋,奖状领到两皮箱。

有年正月初三下午,他到油菜田里排积水,看到不少农户在施猪牛栏肥。咦,眼前不是春节放假,干部回家过年去了,而农民还在培育春花,难得啊!于是马上写了一则稿子:《洙溪农民给农作物拜年了》,很快被《绍兴日报》登在头版。接着,他据此写了一则小言论:《该收心哉!》,第二天发表在《上虞日报》上。有年在11号台风中,他一天一夜连续奔走在狂风暴雨中,淋湿了3套衣服。他把《暴风雨中见闻》打电话告诉电台、报社。每年的春耕、双夏、三秋大忙季节,人家睡午觉,他却乘中午休息时间上门落户采访,晚上干完农活后点了蚊虫香写作,有几次一直写到东方鱼肚白,连忙骑了自行车赶到镇上寄出。有一天他听到陶家自然村“养子胜亲子”的线索,就接连3个晚上登门座谈,两次到老人床前访问,还跑了17公里山路赶到亲戚家了解,写出的一则800字的通讯,在《上虞日报》登载后引起镇委的重视,决定把这对夫妇树为敬老的典型。

运输船里写报道

谢塘镇江东村有个撑船佬,名叫姜荣夫,他是上虞模范农民通讯员李银潮的嫡传弟子。他以“运输船里写报道”而小有名气。现在因夏盖山开采减少无石可运而洗脚上岸,但写稿积极性丝毫未减,成为镇里的常任报道员。

前几年他当运输专业户时,总是每天把开船时间提早到凌晨3点钟,这等于半天干了一天的活。完成了当天的运石任务之后,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写稿。他抓紧中午12点后的空余时间,骑着自行车跑乡村,灵市面。每当发现一条线索,他就深入采访,连夜赶写,做到“写稿不过夜”。有一次他在撑大片(石块)时发现,山塘通往塘口的3条路上多了一根横放的钢管。这是为什么?他立即进塘了解,知道这是矿队为确保山塘安全,杜绝拖拉机进塘扒渣而实行的“上锁制”。于是他马上写了稿子寄给《上虞日报》和上虞电台。有一次他在运输中发现,跃进村的船户自愿组织8船一组的伴档,专为20吨级以上的驳船搞运输,收费合理,服务周到,就立即写了一则《虞北出现航船打工族》发到报纸和广播。有次他得到一个信息,绍兴供销总社前来上虞谢塘新大舍村结对帮扶,精神可嘉。他赶到村支书家敲门采访,从晚上7点谈到8点半,回到家里已超过9点。因为明天一早要到崧厦镇横江卸塘渣,所以把材料带到船里写,赶在下午2点前的末班邮车寄出。

上窜下跳的“包打听” 

朱千一,称得上是章镇镇通讯报道“拔不走的木桩”。80年代他跑遍全镇的二三十个村庄;90年代章镇与滨笕合并,他就在八九十个村庄游荡;新世纪以后章镇扩大到龙浦乡、大勤乡,他便奔走在一两百个村庄。他写过的稿子堆积如山,他得过的奖状数也数不清。

这个农民通讯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触角伸向工农商学医,足迹遍及镇村厂店户,每年有一两百篇稿子见报、上广播,为章镇的改革发展鼓与呼。他深入龙浦茶场采写《“针形”出世与“翠茗”登场》,到龙浦葡萄园采写现场见闻《又一个江南吐鲁番》;他到清潭桥头村写出《绿色的茭白世界》,到大勤张溪村写出《一只“天鸟”孵出百万羽鹌鹑》。朱千一敢当“街头哨兵”,把城镇上发生的“世象百态”及时发送快讯。什么《一个老太桥头被骗十万元》、《三人窜双簧农妇上大当》、《两小贩争地盘打得头破血流》等等“社会新闻”三日两头在《上虞日报》曝光。朱千一多次进入百年老厂义和酱园,数次报道《龙头企业的名牌乳瓜》,使企业销路大开;他还与广福村的张长青结对,写出《乡村医生的妙方》,引得四邻八乡的病人慕名求治;他首次披露章镇小学《怎样关心空巢学生》的做法和经验,引起绍兴市关工委的重视在全市介绍推广。

“工转农”的黄金搭档

通讯报道工作一直名落孙山的丁宅乡现在时不时报上有名,广播有声。为什么被遗忘的角落会变得如此光彩照人?这是因为这里来了一对“工转农”的黄金搭档——阮先羽和石勇生。

阮先羽,原是本市一家国有厂的工人,还是市民间文学协会会员,三四年前辞职回乡当了农民。他以文艺家的眼光,怀着对家乡的热情,不断写出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开始写了许多“趣闻逸事”。如《三只脚的羊》啊!《猪娘喂狗仔》啊!《成群白天鹅飞到深山岙》啊!《老山羊为同伴殉葬》啊!使市区的居民听得津津乐道。接着,阮先羽就采访新人新事,把《丁宅乡引进第一家企业》、《丁宅乡建造水上公园》、《丁宅乡变废为宝鹅卵石增值》等等及时报告给全市人民。后来,阮先羽就涉足典型报道,把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乡村奇人”撰写出去。

石勇生,原来是航运公司的职工,是我市交通系统的写稿能手,是《上虞日报》、上虞广播电台的优秀通讯员。今年他调转枪头“炮打农村”,到丁宅乡与阮先羽为伍,写出了一批优秀报道,拍出了一批优秀照片。3月份他与阮先羽合作的《一个贫弱农民难负家庭重担》在《绍兴日报》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外地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6月19日又一则稿件《三代亲情至爱,温暖一个不幸人》在《绍兴日报》刊出,也一江激起千重浪,引得城乡广大人民的瞩目。

妙笔生花一村姑

《一个萝卜卖30元!》上了《上虞日报》的头版头条,这个写稿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山村小女子。这个岭南乡复兴村的高中毕业生许小娟,经过20年的磨炼,已成为《上虞日报》和上虞广播电台的积极通讯员。她每年有不少佳作见诸报端,让媒体刮目相看。

一天早上,她发现龙浦乡政府办公室已不见以前那一串等待打长途电话的人,一问,原来是实行机关干部持卡使用电话制度了。她立即动笔,很快用传真向报社发了一则报道:《办公电话被冷落了》。文章当日见报,被评为月度好稿。她采写的《龙浦仙毫抢喝头口水》还带着清翠欲滴的面容;《新江菜农科技种菜越种越甜》洋溢着新世纪农民遏制不住的喜悦。“1997年12月的一个寒雨霏霏的傍晚,在魏村通往益丰的山道上,有一个小个子黑影在艰难的摸索着。原来他是益丰村的党支书郑振祥,今天他在市委党校97级农专班读书,因为穷村难事多,所以4点半放学后,他先坐一小时的汽车又骑15里路的自行车,摸着山路连夜回家……”许小娟的《一名特殊的贫困生》,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农村干部的音容笑貌,反映他艰苦创业的顽强精神,读来感人至深。 

(虞老记)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