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惠红区一帜旗,山东策略胜山西。八年抗战同生死,四载恩仇共是非。北撤军营为大局,南留精干待时机。雄狮百万腾江左,汇全洪流濯污泥。”这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在去年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重返战斗故里,在丰惠镇“北撤会议旧址”欣然写下的一首诗。尽管这首诗还缺少一些韵律,但如果知道这是出自一位年近8旬的古稀老人之手,这是何等的让人感怀和振奋。
在上虞市新四军研究会的许多老干部、老同志身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少令人可敬可钦的闪光之处。与他们交谈,时常会感受到钩沉历史的真实和乐趣。过去的峥嵘岁月早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特征又似乎有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愿忘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着依靠人民群众的作风,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的所作所为仍在默默实践着自己当初参加革命时的诺言,那就是一生永远跟党走,到老也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挥余热、献计出力!
一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市新四军研究会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去年初发起了在虞北革命烈士墓新建烈士英名录碑廊的活动,很快得到市民政部门和盖北、谢塘、小越、崧厦、沥海、驿亭等镇的响应和支持,共集资1.8万元用于烈士英名录碑廊的建设,并在清明节前将在虞北地区的103位烈士的姓名、原籍村名、牺牲地点刻在黑色花岗石上,不但可作永久纪念,而且使瞻仰群众可以一目了然了解那段革命历史。虞北革命烈士英名录碑廊中记载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成为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如出生于沥海镇的沈乐山烈士,曾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是我省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28年,他在杭州陆军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另一位出生于小越镇的石志昂烈士,1935年参加革命,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任中国进出口公司副经理。1955年,他跟随周恩来总理一起出席万隆亚非会议,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后来,他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被国民党特务装在机上的爆炸物炸毁,殉难在太平洋上……
不少南征北战的新四军老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无私无畏,解放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解甲归田,无怨无悔。有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信念不变,意志弥坚,表现出一个革命军人的优良品德。岭南乡油竹坪村的新四军老战士陆焦塔就是其中的一位,他1945年1月在余姚梁弄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不久,他就参加了攻打顽匪田岫山的“许岙讨田战役”。北撤时任副班长,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负伤,为二等甲级残废。土改后复员回村务农。因长期有病,陆焦塔已住院两年多时间,夫妻俩仅靠每月260元残废金艰苦度日,生活十分困难。市新四军研究会了解此事后,立即上门进行慰问,并会同有关部门赠送了慰问金和部分御寒物资。陆焦塔老人感激地说:“谢谢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们,谢谢你们还惦记着我这个老头子。”
二
尽管那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战争岁月早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市新四军研究会的不少会员对曾经战斗过的革命老区特别是老区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革命情谊。许多老同志离退休以后顾不上年老体弱,始终不忘老区人民,全力支持老区建设,身体力行为老区群众办实事,他们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为老区事业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乐章。
去年是新四军成立65周年的日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立项,拍摄大型文献电视片《新四军》,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片。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们积极配合,会同有关部门投资20多万元在“讨田战役”所在地岭南乡许岙村建造公路,还集资10多万元,分别建造许岙战斗纪念室、纪念碑等。《新四军》摄制组由总编导郭西昌带队,专门到许岙村拍摄“讨田战役”外景,市新四军研究会一些老同志自告奋勇当起向导,陪同走上梅花山拍摄整个战斗场景,在田匪“武德碉”原物前采访当地曾亲眼目睹战斗场面的老农,还在最后攻克匪军田岫山盘踞的“锦锋碉”所在的大毛山山脚等处,多次点燃烟火,重温浴血奋战的画面。《新四军》大型文献电视片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许岙战斗”单独作为《新四军》中一集,播放后大大提高了上虞许岙在中国革命史中的知名度。去年外地到许岙参观和祭扫烈士的人数近2000人。
由于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区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快。市新四军研究会千方百计支持老区发展个私经济和效益农业,不少老同志通过走老亲戚、访老战友、拉老关系,牵线搭桥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如联系广新公司出资数万元,以有偿无息方式,支持下管镇11位个体种养户发展板栗、畜禽生产。会员刘国昌主动为革命老区丰惠镇小南山村推销弥猴桃等农产品,使该村由市新四军研究会扶持的100亩弥猴桃增加收入2万多元。
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们始终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把物质享受放到最低位置。特别是去年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西柏坡时的“两个务必”讲话精神后,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参与“送温暖”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市新四军研究会员向市慈善总会捐款的有18人,共捐款10340元。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王来德尽管家庭和子女的经济状况都不宽裕,一个在农村,一个已下岗,但他仍捐款3000元,用他的话来说,“困难群众更需要这笔线”。据悉,自1985年起,王来德参加各种捐款活动50余次,累计金额达27130元,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热心资助社会事业的基金会应运而生,在我市林林总总的基金会中,市老党员基金会无疑是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一个。而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沈树根从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沈树根,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内心深处一直深藏着一颗朴素而又永恒的爱心。离休后,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对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精简退职的农村不脱产老党员的生活情况十分关心。他说,许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嘛!但我市部分农村不脱产老党员生活还相当困难,不能让这些曾经为革命和建设作出过贡献的同志苦了一辈子啊!他们理应享受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成果。
沈树根为此四处奔波活动,为筹建市老党员基金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通过建立基金会,定期发放补助款,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村老党员晚年的实际困难。他的这一设想很快受到市委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一直热心社会事业、赞助公益事业的联丰集团董事长蒋梦兰、原五洋建设集团董事长陈祝洲、芳华集团董事长叶明星三位企业家的坚决响应和鼎力相助,三家企业分别出资100万元累计300万元创立市老党员基金会。
为了确定享受老党员基金定期补助的对象,沈树根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与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一道到全市各地开展调查摸底。有的特困老党员家居深山冷岙,道路泥泞,又不通车,常常要步行四五里路才能到达,但沈老从没有半句怨言,他这种朴实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志。
沈树根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1995年第一批享受老党员定期补助的对象为94人,2000年第二批享受补助的对象为46人。生活在全市各地的农村不脱产特困老党员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也是幸福和幸运的。正是有了像沈树根这样乐此不疲、乐于奉献的老人,苍松才会如此不朽挺拔,夕阳才会如此火红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