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社 会 广 角


学业负担:一个需要倍加关心的话题

本报记者 余广海

      

学业负担问题在近年来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前些年,媒体频频报道孩子因学业负担过重而自残、自杀的消息,这种现象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部署了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工作,“减负”工作在中小学校中普遍开展。然而,“减负”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受某些教育体制的制约和学校、家庭传统意识的影响,“减负”工作任务艰巨,需要痛下决心、狠抓落实。

记者从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都按照上级的要求,执行有关规定,有一定的“减负”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目前学校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轻松。我们从一些报端上仍能看到,“不堪忍受学习重负,13岁少女吞药欲轻生”、“一张卷子导致自杀?探究一个12岁生命的结束”等报道。从我们身边的孩子看,他们早上6时左右起床,晚上9时左右做完家庭作业还不算太迟,约有80%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更有人每天只睡四五小时;双休日除了一大堆作业,还要参加一些培训班;不少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优秀出众,在老师布置作业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练习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和特长,硬是让孩子抽出时间参加各种培训,等等。在采访中,学生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学业负担太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绝大多数学生包括一些优秀学生都承认自己有过厌学心理。确实,为完成学校或者家长布置的五花八门的作业而放弃游戏、关闭电视、牺牲睡眠甚至厌学弃学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减负”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强调的,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那么教师和家长为什么还是不肯“减负”甚至“加压”呢?关键是以考试成绩为根本衡量尺度的教育体制问题。学校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定名校、提高社会认可度的主要依据,学校就自然在考试“指挥棒”上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考核,作为教师也就自然以“题海战术”企望学生提高成绩。我市一所初中名校的一位优秀教师如是对记者说:要想在毕业升学考中取得好成绩,唯一的办法只有通过大量练习题来巩固每个知识点,不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不一个脚步一个脚印地抓实,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作为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尽管在生活上照顾有加,但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不肯放松一刻,在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再加码“家长作业”。许多家长都这么说,现在的读书成绩关系到以后的升学、就业,也关系到家长的脸面和对孩子教育投资的回报。总之,家长和老师之所以不肯“减负”,主观上还是为孩子将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作好准备,把苦涩的毫无乐趣的童年看作是未来幸福人生的必要牺牲。

然而,在过重的学业负担下,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的。因学业负担过重,很多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就戴眼镜了,他们身体孱弱,不能承受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因学业负担过重,使他们没有时间从事有利于增强各种工作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立和社交能力偏弱,意志力不强;因学业负担过重,没有主动学习的自由和时间,从课本到课本,使他们远离名著,很少汲取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养料,好奇心和创造性被扼杀;因学业负担过重,他们没有玩耍的自由,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天真无邪的童心被压抑,失去了童心、童趣。

有关人士对学生“减负”问题颇有见地。他们认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姑且不论我们的学校和家长给学生的那一大堆知识在未来工作中是否真能派上用场,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不堪回首,那他的一生能算是幸福的和完美无憾的吗?更何况这种没完没了的“学习”所造成的一些后果乃至悲剧已是有目共睹。那么,与其在这种悲剧发生之后瞠目结舌、痛心疾首,为什么不及早加以制止、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而完美的童年呢?从孩子今后立足社会来看,需要有实用的生存技能,需要具备各种社会工作能力,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赋诸过重的学业负担,这些就无从谈起。从国家的明天来说,孩子是接班人,如果一味加压,就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致使他们心理压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降,就有可能使我们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

由此看来,过重的学业负担会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如果超出了孩子的生理承受能力,则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认真思考,并在“减负”上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