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今 日 上 虞


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

本报记者 丁卓芬 高放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经济在当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书记任其良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战略,着力建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滨江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文光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进一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进城市化,加快工业化,努力实现上虞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新一轮发展奠基。实现上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牢牢抓住工业经济发展不放松,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的竞争力。

工业兴,则上虞强。综观上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工业经济的发展史。我市向来是一个农业经济唱主角的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后,从田地中跌打爬滚大半辈子的“泥腿子”们得改革开放之先声,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在完全陌生的工业领域一展身手,八十年代初就形成了上风、联丰、龙盛、春晖、华宝“五虎下山、一争雌雄”的局面。二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从扶持百强企业到培育30家骨干企业、30家中小优势企业再到壮大20家“小型巨人”企业,从积极扶持个私经济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了机电、化工、轻纺、建筑等四大支柱行业,造就了一批省内称雄、国内领先的规模企业,初步构筑起了上虞工业经济的发展格局。到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3.1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2.8%。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机遇,上虞就不可能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的行列,就不可能具有当前良好的发展基础。

发展工业经济是一个老课题,但在当前形势下又是一个新问题。加入WTO促使我国经济加快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长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又促使处于杭州湾南翼的上虞必须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而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广大企业必须走“大高外、精专特”之路。然而,回顾我市工业经济,虽然领一时风骚,但在近年不得不承认有所落伍。与周边县市比较,企业规模比不过绍兴、新昌,个私块状比不过诸暨,外向发展比不过嵊州,综合实力比不过余姚、慈溪,从而导致上虞在杭甬线这条浙江经济发展的黄金线上处于“低谷”。

严峻的形势令人深思。有关经济界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定位不够准确有一定的关系。我市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中间地带,必然受两种模式的极大影响。90年代前,我们主要借鉴“苏南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国有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但又有所区别,不像苏南那样依托大上海,积极寻求和吸纳上海主导产业的转移,而是走着一条原始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起步迟,发展慢,依托少。90年代中后期,我市提出了“温州模式”口号,着力发展个私经济,而上虞民风向是“重农桑,不乐商贾”,并不具备东阳、义乌那样历史上就有的从事五金制造、小商小贩等传统优势,工业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难以形成很大的气候。如今,又转而学习“苏南模式”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虽然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则是慢了一拍。二是我市工业经济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从我市四大支柱行业看,建筑市场主要在外地,带走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和人才,上虞得名而失利;轻纺行业受绍兴的挤压,除了大普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可以一争高低,其他企业难“望其项背”;机电行业虽形成一定规模,但主导产品不十分明显;而最具发展实力、发展前景的化工产业,偏偏受环境容量的限制,建立化工园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环境容量,但要集聚所有的化工企业当难奏一时之效。三是我市工业产品的特性所决定。我市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属中间产品,主要依靠“飞来式”发展,技术外源型,原料外地型,市场配套型,生产成本较高,技术受控较强,市场受制较大;而且产品类同现象较多,导致“同行成冤家”,同类企业间竞争有余而协作不够,甚至有的相互拆台。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上虞工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虽然我市工业化之路较为曲折,但发展工业当是“生逢其时”,因为有着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的正确定位和科学决策,有着20多年发展工业经济的经验和基础,有着广阔的海涂土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作强劲发展后盾,有着规划建设跨江大桥等便捷的交通优势,有着接轨“长三角”、打造杭州湾金南翼的天时地利人和。

全市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观念,坚持集聚整合、扶优扶强、改造提升并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著名的机电、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探索符合上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目前我市的产业规模和总体水平,一是必须从建设基地着手,规划四大经济发展核心区块,即上虞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东区、杭州湾新西区、杭州湾新区中区,形成机电、精细化工、纺织、轻工等四大核心区块,共同构成上虞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必须借助外力,先做大“躯体产业”规模,再打造“头脑产业”。企业在借助外力做大规模时,既可以借助其他企业,也可借助市外技术、品牌、资金。像OEM借助别人的品牌,日本和韩国的一些企业曾经走的就是这条路,卧龙集团、凯得制衣也采用OEM模式发展壮大了企业。三是必须因企定位,紧密配合,共求发展。规模企业要充分利用产品、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等优势,大力建设企业园区,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龙盛园区和卧龙园区就是一个极好的实践。面大量广的中间产品企业则要打破“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格局,实施错位经营、立体发展,实施产品“向前一体化”和“向后一体化”工程,化工行业向环保型产业发展,机电行业向光机电一体化的成套产品发展,轻纺行业向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做高做大,把工业经济做实做强。

目前我市尚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政府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注重整合和调控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运用好人、财、物、规划、政策、信息等等公共资源,重点扶持那些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规模企业,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