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梁祝爱情的永恒魅力

阮其龙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民间故事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在流传中,故事情节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内涵不断充实和提升,最后,从四大民间故事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与世界一流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媲美。从街头小巷和乡间农户中走来的《梁祝》,如今不再只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和歌谣,不再只是民间草台的小戏和曲艺,它还走进了纯文学的诗歌、小说,走进歌剧、芭蕾舞、小提琴、钢琴演奏和绘画、雕塑等高贵的艺术殿堂。《梁祝》不仅早就走进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千家万户,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许多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国家的人民所接受。这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梁祝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个故事所表观的爱情,具有永恒的魅力。

梁祝故事产生于东晋,由于没有当时的文字资料,故事的原生状态已无法知道。现在知道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古代文献是梁元帝时的《金楼子》。(《金楼子》原书已亡佚,现有的《金楼子》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从明代的《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已非原书,也没有梁祝故事的记载。现在所见《金楼子》中关于梁祝的故事是明代徐树丕的《识小录》第三卷中记述的。)记载梁祝故事但内心都希冀自己的婚姻能和爱情完美地结合,除非他(或她)已被经济和政治彻底异化,成为金钱和权欲的奴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也许会有很大的差异,爱情的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曾有无数哲人给爱情下过定义,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人说爱情太灵空,让人琢磨不透,可是,人们还是向往着它、呼唤着它,并热切地希冀得到它,因为人们都知道,爱情是美的、高尚的。爱情的空灵是因为它是一种情感,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它属于精神范畴。但是,爱情又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我们都在追求,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和美好:粱祝就是爱情,并且是美好的、伟大的、高尚的爱情。

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为什么梁祝能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绝唱,成为人们心中的爱情偶像,成为人类出类拔萃的精神文化财富?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封建礼教像枷锁般地禁锢和窒息着妇女的自由和心灵,但是,还是出现了不少敢于反抗礼教、争取爱情的女性,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类形象。当垆的文君、侠义的红拂、痴心的杜十娘,当然还有织女和白娘子,还有《聊斋》中以鬼怪形象出现的女性,她们有的青史留名,有的代代传诵。从性格或反抗形式来看,很多都比梁祝强烈得多。以前很多学者的文章都说梁祝的价值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观点得到了认同。今天,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就有点局限了。我在1986年的梁祝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曾说过,“如果从今天的接受意识出发,对梁祝故事进行事后的、理性的分析,认为这个故事具有反封建的认识作用,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说故事自产生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斗争性,并说这是故事不断流传、发展的原因,就过于简单了。”其实,梁祝故事的思想内涵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丰富的。“从《宣室志》看,这个故事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祝英台是‘义妇’的典范”;在故事流传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宋元以后、清代以前,“从总体上看,故事所表现的伦理思想,仍不外乎主人公身上体现的忠孝节义。”直到第三阶段,特别是五四以后,有些层次的接受者才把梁祝的行为看作是“坚决的反封建的斗争”。对于接受者的理解无可非议,但这与故事的内容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不能等同。我这里论证的是,祝英台希望得到真挚的爱情,她也作了努力,但是,她的行为方式是非常正统的。她与梁山伯同窗三年,虽然深深地爱上了他,但决没有半点越轨行为。她希望梁山伯能按规矩上门提亲,做梁山伯明媒正娶的新娘。当梁山伯来看她,知道她是女性而向她求婚时,由于父母已把她许给了马氏,她虽然向梁山伯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但也认为事情已不可改变,没有采取私奔等激烈的行为。她按父母之命坐上了出嫁马氏的花轿。她不想也不敢违反父母之命,但她心里爱着梁山伯,不想放弃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情(否则也是不义),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逼她走上了以死殉情之路(梁山伯也是因得不到祝英台而郁郁死去)。应该说,祝英台对婚姻的观念和处理方法都是非常平和的,一直到死,她都没有刻意去违背或突破当时的规矩。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每个普通人都向往应该得到的。然而,就是这样一对在道德上连当时的统治者都无法挑剔,都认可、表彰的青年男女,都无法得到他们纯洁的爱情,却遭到了如此不幸的命运,这就更加深刻地显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的合理需要之间的矛盾。人创造的社会环境却不让人得到最合理和最美好的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最大的悲哀。祝英台对爱情的理解也许是十分朴素自然的,甚至可能仅仅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她的殉情,也许是面对无法理解的命运和困惑的绝望选择;她的反抗,也许是古老的于越民族心理的自然反应;但是,她坚持了人类最普遍、最永恒、最美好的感情,她代表了人类对爱情的肯定和永不放弃的追求。祝英台用她的生命告诉人们:在爱情面前,金钱、权力和门第,都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为了爱情,人类已经看到了太多的悲剧,并且,这类悲剧还会上演,但是,人类不会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不会放弃这个最古老、最永恒的情结。梁祝故事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正在于此;梁祝爱情永恒的魅力也许也在于此。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