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向“妒嫉”宣战

周易


     

从古到今,妒嫉似乎一直上演着丑陋的闹剧。

妒性汹汹之人事,委实俯首能拾、信手可拈:陈平是治平天下的人才,绛侯周勃和灌婴见他受重用,便在刘邦面前说他“盗嫂”。 “盗嫂”则是莫须有,其依据大约是“平为人长,美色”。这种捕风捉影之举,盖源于妒嫉。

男人妒火中烧,女人亦不甘落后。只要随便打开宋元话本、明清说部,就能读到有关妒妇的记述。潘金莲、夏金桂、王熙凤都是有名的妒妇。

能人间有妒嫉,“文人相轻,自古易然”,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句名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文人的一大弊病。

妒嫉一旦生成,那么人的身后,便会麋集起难以计数的无所事事的舌头,他们总是给被妒嫉者制造麻烦和障碍,甚至进行直接打击,使其失去优势,把其降到与自己相同或以下的位置上。至此,他们才得以消退妒气。

有道是,文人间、能人间的妒嫉不比一般人,他们有时总是不显山露水的,就像河中的鸭子,上面的身子总是笃悠悠的,下面的两脚却在拼命划动。难怪一位哲人说:“贤能的伤痕总是在背上,前驱最耽心的,莫过于背后中箭。”可谓一语中的。

妒嫉,是一条毒蛇,当它张口吞噬的时候,总会有人被咬啮得血淋淋、惨兮兮,不可名状。如何制妒?领导者须明察秋毫,探幽发微,并采取断然措施,以示良好的导向。洪武初年,明太祖任杨宪为中书省左丞。杨宪“有才辨,明敏,善决事”,但器量狭小,妒嫉刻薄,对不依附自己的人,利用各种机会中伤。右丞相李善长生病,明太祖便召来陕西参政汪广洋为中书右丞。杨宪觉得汪广洋是块挡路石,便唆使侍御史刘炳两次弹劾汪广洋。后明太祖觉察到杨宪心术不正,图谋不轨,并认定刘炳是在造谣中伤,将其逮捕下狱。结果刘炳承认是受杨宪的指使,明太祖大怒,下令将杨、刘处死,重新召回汪广洋。作这般严厉惩处,妒性重重者,闻之能不改弦易辙乎?

制妒,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创造和形成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一个人如果忙到“各显神通”都嫌时不我待,哪里还会有时间去相妒相贬的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能建立起这种正常的竞争机制,变背后拆台贬损为公开上台竞争,这不亦是我们一代人的福份么?

话,须说回来,真要彻底根除妒嫉之毒瘤,关键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把握。不论是谁,得有雅量。左宗棠长得大腹便便,有一次宴筵上问客人:“你们说我这大肚皮里装的是什么?”吹捧者尽说拍马话,可左氏摇头不以为然。旁边伺候的一个小校则说:“我看你满肚皮装的是马蹄筋。”四座皆惊,左氏哈哈大笑,称赞他说得对。原来,马蹄筋是湖南农村喂牛的一种草料,左氏一向以牛的精神自许,所以很感满意。左氏有这般宽宏,平日里大抵是很少会生妒嫉之心去的。

有妒嫉之心者,往往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视别人的成就于不顾,贬他人的才干为草芥。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但也会有各自的短处,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并来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妒嫉之疠瘴不是被驱赶得烟消云散了吗?是啊,各行各业之间,自须扫除自古有之的“相轻”陋习,倡导互学其长、互补其短的“相亲”风尚。如此一来,大家亲热相处、亲切相待,互谅互让,不就什么问题都好商量了吗?唐太宗总结自己平生五条优点,其一是“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故“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唐太宗能够“成功过之”,更多的是缘于其的豁达而不妒嫉,这不是很耐人寻味的么?

据说同是妒嫉,还有东方与西方式之分。“西方式妒嫉”,往往是“通过增加自己的独特性,创造与妒嫉对象不同向度的差异,在实力或独特性上有了自我满足,也就不必再去妒嫉他人了”。从本质上说,这种“西方式妒嫉”是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奋斗去消除自己与被妒嫉者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过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已经不能称之为妒嫉了,而是一种美德了。其实,这种“西方式妒嫉”,在我国也是有其渊源的。《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晋代刘伯玉的妻子段氏是个妒妇,因其丈夫常称赞《洛神赋》中写的洛神很美,于是她就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说罢投水而死。子曰:“知耻,近乎勇。”见到别人的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如果能化妒嫉为力量,迎头赶上,像段氏那样誓死也要超过对方(当然不要盲目学段氏去死),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还须一提的是,对付那些妒嫉成性、无可救药者,那莫过于采取轻蔑之态,反正躲不过去,能人不妨干脆释放出最高的能量,令那些妒嫉者也尝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滋味。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