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大舜引发“湘女多情”一说

陈胜龙


     

今年夏天,谢晋导演曾就“湘女多情”一说,与潇湘电影制片厂制片人李约拿共同探讨。谢晋认为,越女柔情似水,忠贞不渝,自古就有西施与范蠡,祝英台与梁山伯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但为何历史上不说“越女多情”而只说“湘女多情”呢?近日,谢导回虞探亲时告诉记者,他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揭开了这一秘密。

“湘女多情”一说,虽无明典出处,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有缘有故。“湘女多情”最早还是从大舜引发出来的。

“湘女多情”首先源自有关湘妃的传说。李衍《竹谱祥录》卷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女悉为之斑”。《辞海》上亦称“湘妃竹”。故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云:“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处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湘女,姐妹同嫁一夫,并不有悖道德伦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为真爱丈夫舜而悲痛欲绝,落泪成斑,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成为“湘女多情”最煽情的原始版本,千百年来一直在沅湘民间流传不衰。

“湘女多情”,究其文化底蕴,还与屈原《九歌》及楚巫文化有关。《九歌》是屈原29岁时所写的作品,这时距楚国大将吴起“南平蛮越,遂有洞庭芭梧”才70年左右。因此,充满驯化气息的中原封建文化,在仅仅被楚国征服了70年的沅湘之地,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九歌》这种具有野性味的“蛮越”文化特色,必然依旧风行。

沅湘之地为我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农耕遗址为湘南九嶷山下道县的玉蟾洞,距今约有一万五千年。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长沙,音译“场萨”,古称“南蛮之地”,多为越人之后。当今考古学研究证明“越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缔造者”,长沙就是当时“祭祀女性神农氏的场地。”“长沙”一词就有“祭坛”之意。

由于沅湘这一方水土受中原封建礼制的影响较小。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能够自由表达,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礼制的约束。因此,屈原的《九歌》,就成为讴歌“湘女多情”的千古绝唱,是对偶婚时代神的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楚文化专家林河先生在其专著中专门谈到:湘君与湘夫人不是一对夫妻神,他们是对偶婚时代婚姻状态不很稳定时期的一对临时配偶神,亦即双方自愿,就偶居在一起。故《九歌》中才有湘君与湘夫人互赠信物,结成临时伴侣,而湘夫人总怕湘君有外遇,时有相思愁苦,一旦湘君如约而至,便无限欢乐的刻划描写。

“湘女多情”,造就了湘女热情泼辣、情歌作答、敢爱敢恨的形象,此风俗在湘西一直流传至今。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中的翠翠形象,就是最具湘女味的名篇佳作;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中女主角胡玉音在专制下拚死爱慕秦书田,更是“湘女多情”的又一当代诠释。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