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说:“会稽镜湖东地名东关,有天华寺。吕文靖尝题诗云,贺家湖上天华寺,一一轩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 陆游从山阴乘船东行,沿鉴湖古水道,出樊江,登白塔,过练塘,一路诗兴大发。随后进入东关,泊舟天华寺西。倾慕此地通衢之繁华,山水之秀美,由衷地发出“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的感慨。可惜诗人此愿却未能实现。要不然,今天的东关将因此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旅游胜地。 放翁游历天华寺后,甚是纳闷。他认为以当时天华寺之地形,“与吕诗殊不合,岂陵谷之变,遽已如此乎。”由此表示感叹和疑问。 实则天华寺之名,会稽境内有三。其中二座均在东关。一为前天华,即“与诗殊不合”之天华寺。处东关前濠湖畔,金锁桥俗称鱼市桥南。位居山阴古水陆交通要道上,人来舟往,“草市通衢”十分热闹。此寺始建于周广顺三年953年,亦号无碍浴院。宋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敕赐“天华寺”。因以得名。另一座为唐景福二年893年,吴越王钱缪所建。占地十余亩,屋宇64间,规模宏大。周显德五年958年改名水心院。宋治平三年1066年称澄心寺。还有一座就是离东关不远的皇甫庄贺家池边的古天华寺了。 陆游所提及的吕文靖,在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曾任知杂御史。 既然陆游提出天华寺之地形“与诗殊不合”,那会稽三座天华寺究竟何处才是吕诗所指的天华寺呢? 从吕诗首句指明“贺家湖上”看来,似乎可以认定是贺家池之天华寺了。虽然仅是湖与池的一字之差,事实上有不少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如绍兴朱关甫先生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也是这样说的。但是通过对某些史料和地形的探索考证,笔者认为应是位于东关后濠湖的后天华寺更相吻合。 理由有四: 一、贺家湖非贺家池,而是鉴湖的别称。历史上绍兴镜湖有很多名称,如鉴湖、庆湖、长湖等。贺家湖则始于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此老于八十四岁那年唐天宝三年经玄宗诏放归老越州故乡,并赐给镜湖剡川一曲。因此世称鉴湖为贺家湖或贺监湖。历代诗家多有吟诵。元代诗人李孝光曾有诗云:“贺家湖上又秋风,放翁宅前东复东”指的就是鉴湖。 二、东关自古属鉴湖。《越中杂识》鉴湖条说:湖跨山、会二县,周三百余里,东至曹娥西至西小江。山会平原由于东汉会稽郡守马臻科学治理水患,成为一个灌溉便利,泄洪快捷的鱼米之乡。东起曹娥江、西至钱清江,全长一百二十七里。沿路筑塘设堰,至今仍有诸如白米堰、彭家堰等古地名散布在这里。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贺家湖上天华寺”应是指东关。这一点连宋时陆游也未曾表示怀疑。他所疑惑的仅仅是“一一轩窗向水开”的地形不符而已。 三、天华寺的地形。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当地人把分处前濠、后濠的两个寺,称为前寺后寺。并非指建造时间的前后。后天华寺,南踞后濠湖。东面港汊水道尚存。北面早在民国初年,金汤候建造绍曹公路现104国道时填去了大半,后尚能容一捻泥船可通行。最近因拓宽国道所需才被全部填没。而西南首的羊角园路至医院旧时亦全是湖汊河流。至近十几年城镇大规模建设方才逐渐填筑成路。靠近后濠湖的名为“夏家桥”的石砌古桥也随之消失,湮灭无闻。唯镇医院前尚保留有段河道遗迹。 据上述地形判断推测,笔者认为至少自宋时乃至以后有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后天华寺尚座落在四面环水的孤岛上。“不用闭门防俗客”只不过千年陵谷变迁,近百年来孤岛才接通衢。同时,周显德五年改称水心院之名,也给这个推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水心,顾名思义,即谓水之中心也。 四、据史料记载,后天华寺较前寺要早建六十年,此至陆游数次东关游历也有三百余年历史了。而三百年的桑海变迁,兴衰交替,以及处于湖之中心的这一独特地理环境,“爱闲能有几人来”。因此香客稀少,寺才逐渐地走向衰败。故而众多佛门信徒,四方游客涌向交通便捷,时处旺盛的前天华寺,而忽略咫尺之遥的后天华寺亦当在情理之中。不然的话,陆游只要把船向北一转,划入后濠湖中,他必然会看到满目苍翠,傲立于湖心的天华寺了。必然会看到“一一轩窗向水开”的虽已衰落寂寞,但雄姿犹存的巍峨古寺的奇特景象。因而就不会在笔记中写到“陵谷变迁,遽已如此”的感慨。 前天华寺历代兴衰,明嘉靖年间重建,代有名僧主持。至一九三七年成为东关小学的前身——敬义小学。其间出过一位名人,著名的气象学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而后天华寺在解放初则成了东关中学。现在校舍焕然一新,旧寺遗迹荡然无存。仅有一株古樟仍屹立在操场上,昭示着往昔悠悠岁月。 行文至此,我们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掬起的数滴水珠终于可以认定吕文靖诗中天华寺的确切位置所在,并不是贺家池的古天华寺。而是旧称水心院、澄心寺的后天华寺,即今东关中学的那块地方。虽陵谷之变遽之如此,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此说,或许已能释除陆翁的疑惑,但不知能否有更确切、更有力的史料来加以证实。尚有待识者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