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曾说:“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此言放到今天来说,似更为客观,更显妥贴。 梁先生提醒大家“读书要有抉择”,其旨在于让你“读你该读而尚未读的书”。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又何以不令自己从此明确读书的目标和方向? “该读”的,究竟是哪类书呢?好书,是不用说的了,可真正挨得上“该读”之边的,当是其中好中见好、优中选优的精品。笔者孤陋寡闻,印象中似乎没有谁下过非读哪些书不可的定论。但建议目录还是很多的,这些被收入目录的书,大抵是经受过历史淘洗,并为广大读者所认同的。它们理应作为我们读书之参考。譬如,清华大学为学生拟定了包括中外文化、文学名著在内的80种读书书目;香港中学语文课增加了包括余秋雨、钱钟书、余光中、金庸等文学名家的作品在内的10部课外阅读书。此外,如《约翰·克利斯朵夫》、《爱的教育》、《牛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19部影响世界青少年成长的名著,由社会知名文学专家参与评选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以及《三字经》、《道德经》等风靡世界的8大古籍,其相互间虽有交叉,但它们何以不能进入“该读”之列呢? “该读”的书,或许还有,只要是精品,且有精力读完它,都是“该读”之书。“该读”,自然还有一个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读的问题。既属“该读”之列,当与其它书籍不同,读法亦应有别。愚以为,读则须熟读之、精读之,读书人千万莫要为此喊冤枉,喊浪费时间。前不久,笔者从报上看到一位读书人的读书文章,称“读书读得‘死去活来’,方是境界”,此言妙哉!“死去活来”的化境,不是“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的浮躁之人可以达到的,它自要求读书人读则心神入定,精鸳穷理,亦即所谓“微言精义,俞探俞出”,“齐其末”而“生其道”是也。“读书须有得”,吉光片羽,可资借鉴。 或许有人会说,这般读书,似乎太疲惫了,亦似是一种负担。其实,不付出艰辛,又哪来收获?没有负担,又哪来责任?没有压力,又哪来动力?想古代之时,科举考试,书生要背诵《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计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它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在古人面前,我们有何感慨呢? “尚未读”,暗示传递给读书人的信息,便是赶紧读书。你或许因为应酬太多,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读书,然而,在明白人面前,这种理由只能是不想读书的遁词。只要真想读书,怎能没有时间?卢梭说:“我口袋里,只要有一本新书,我心就怦怦跳动了起来,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若怀卢梭一般火热心肠,我们何愁不能挤出时间读书? 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同时也是为了增添知识,增长才干。在当今这个“知识就是资本”的社会,要问鼎高额“资本”,读书人则须戴上极具耀眼的“知本”光环。而“知本”是要通过读书来完成的。当赶紧读书、如饥似渴读书成为人们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懂得生活、时尚和格调的一族了呢? 须赘言的是,“读你该读而尚未读的书”,并不排斥去读“该读”以外的书,只要有时间有精力,提倡多多益善。只是读“该读而尚未读的书”,是我们的首选。因为只有将这些书读懂了,读透了,我们才有更充足的读书底气,读其它的书才能迎刃而解、势如破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