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皇帝下江南,开凿运河看琼花,这是多少年来市井中传得最绘声绘色,家喻户晓的一种说法,只是我历来不相信这种说法,隋 炀皇帝再昏庸,也不至于为了瞧一眼琼花而劳民伤财开条运河吧。真想看不会叫手下把琼花移到京城吗,宋代的花石纲不就是如此办的吗? 不过这种民间版本的传说,口口相传后,无意中把琼花炒到了神树仙花的地步,似乎琼花乃人世间至美至艳至香的第一花。 印象中古人诗中提到琼花原栽于扬州后土寺,后土可释为土地,也就是土地庙。我几次到扬州,友人带我去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就是没有人提及后土寺,也不知何故。去琼花观实属偶然,因为那天去寻访朱自清故居,也就见到了琼花观的门楼,没想到一进就流连了半天时间。 那沿街的石牌坊门楼上书“蕃厘观”,原来这三个字乃宋徽宗赵佶所赐。由此可见后土寺乃原名,琼花观是俗称,但俗往往有俗的力量,不信你试试,若问扬州人:蕃厘观在何处?估计十有八九会不知所指。 算起来,这琼花观的历史有1400年了,能在原址修复保存下来,也可算是奇迹了,作为扬州一个著名的历史景点,实在是可算是一种文化现象,且不仅仅是扬州的文化现象。这中间文化人的能量不可低估,若没有历朝历代那些大名头的文人骚客争相吟诵,一株琼花岂能有如此生命力,一直长了1400多年,还长在文化人长在小百姓的心中。 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颂之赞之中,欧阳修可说功不可没,因为他不但写下了“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的诗句,还筑了“无双亭”,于是,这株被冠以琼花的花便成了“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国色天香了。 应该说,进琼花观我是慕名而去的,然使我失望的是琼花观里无古琼花可观,那修筑的琼花台虽古朴,可惜那株琼花实在太小太嫩,担当不起向中外游人展示千年丰采的重任。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听说扬州市已在1985年时把琼花定为市花,这在全国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也不可能有其他县市来争来夺的,但名动中外,名传遐迩的琼花观,空有其名,却无古琼花树,终究是扫兴的事。 据我知道,昆山的亭林公园里有一棵百年古琼花树,可说是枝繁叶茂。每逢四月底五月初,琼花怒放时,满树雪白,远观之,如一座小小的雪山。近赏之,但见花叠花,花压花。成群的蜜蜂口营口营嗡嗡,别是一景,只是琼花的味儿实在不咋样,使人难以近前,故我对琼花一直敬而远之。我不知为什么那些文人会如此赞美琼花,难道是他们的嗅觉与我有异,或者纯粹是人云亦云?我不得而知。 不过话要说回来,琼花的花型还是不错的,一团团、一簇簇,与白绣球相似。这花的植物学名叫聚八仙,也有叫醉八仙的,据说古时曾称此花为玉蕊,或叫山矾、场花的。而琼花之名始于一个叫王禹偁的诗人。 在琼花观里观琼花多少是要失望的,不过琼花观如今是个休闲佳处,至少是值得一看的。譬如那座高高的大殿,是典型的明式建筑,是真古迹。当时我问售票员,售票员一口咬定是宋代的,我说宋代不是这种建筑风格,不可能是宋代的,他还与我争呢。结果在里面有一块屏风样的文字碑,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移建的明代建筑。还有一块景点介绍牌上把宋徽宗赵佶写成赵结,看来,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琼花观里,除了琼花台、无双亭外,还有玉钩井,相传因道教人士称:下有玉钩洞天,故名玉钩井。那青石井栏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绳痕,可惜我仔细看后,那是做假做出来的,换句话说仿得还不到位。清代的井绳有用铁链子的,所以会在井栏圈上拉出井绳痕,属水滴石穿式自然形成的,与硬凿磨出来的毕竟不太一样。 琼花观里最让我流连的是历代诗人的诗碑,诗自然有高下之分,有的读后让人击节赞叹,有的读后有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当然也有的让人觉得空泛赞美,不过尔尔。 在我细读诗碑时,不时传来高吭的京剧,那西皮流水唱得铿锵有力,一板一眼,极有韵味,我在聚琼轩边见有一小亭,亭内有四五个票友,自拉自唱,自得其乐,为古老的琼花观顿添生气。我站在那棵百年古银杏下,品赏着那国剧唱腔,久久不想离去。那亭子的抱柱上有一副对联引起了我注意:玉容偏雅淡,国香自清腴。大手笔,不知为何人所题,我甚至认为比诗碑中不少名人的诗句更有味,更耐品读。 琼花观之游,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