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梁祝故事的审美特点

阮其龙



     

产生于东晋的“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一千多年来,这个故事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影响极大。

探索“祝梁”故事流传、发展的原因,必须注意故事具体内容的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因为这是与人民群众的审美活动直接相联系的。

故事的具体内容,指的是故事中的人物、事物以及构成情节的大小事件和细节。具体内容是故事思想意义的“物质承担者”,也是故事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质承担者”。“梁祝”故事具体内容的美学特点是什么,能否引起审美期待,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或者说审美价值的大小,这些,都会影响它的命运。一千多年来,“梁祝”故事所以能得到不断流传,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故事的具体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都能比较集中的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对于个别或部分接受者来说,故事所提供的审美视界,不仅能满足接受者原有的审美期待,而且能为接受者提供新的审美视界,甚至使其提高审美境界。“梁祝”故事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具体内容所表现的审美特点来体现的。以故事成熟阶段的基本情节要素为对象,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象的优美。“梁祝”故事对象的优美,既表现为人物形象的优美,也表现于自然环境和风物的优美。

梁山伯是一位年轻书生,知书达理,勤奋好学,一表人才,且忠厚淳朴。他与祝英台同学三年,日同窗读书,夜同床而眠,却不知英台是女子,其质朴如此,对崇尚忠厚老实、崇尚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美的形象。祝英台是一个美貌少女,她聪明活泼,但没有越轨的行为;她求知若渴,多情而纯洁;她亦孝亦义,温柔而又刚烈。祝英台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广大人民心目中理想的青年女子的楷模。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所发出的美的光彩,无疑是故事内容引起审美期待的主要因素,也是故事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具体的审美客体,“梁祝”故事中的自然环境和风物也是很美的。江南风光,杭城名胜;十里长亭,小河古庙;桃红柳绿,白鹅鸳鸯……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优美的展现,不能不说是给人以优美的享受。“风浪不能进,地陷坟裂”,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丑”,或者说是“悲壮”,但“日出天晴,彩蝶双飞”——瞬间,以神来之笔化“丑”为美,化“悲壮”为优美。自然环境和风物的美为人们拓展了新的审美视界,也提高了故事的审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悲剧的“梁祝”故事,它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不是以悲壮为主,而是优美为主。它没有《孟姜女》中的“大漠荒野、长城白骨”,没有《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刀光剑影,同样,也没有《牛郎织女》那种赤裸裸的阶级暴力。它有的是春风杨柳、书生少女,缠绵悱恻、文质彬彬。这种美的形态,反映了“梁祝”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特点,也反映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特点。

二、情节的奇巧。情节的奇巧是指艺术构思上的美学特点。

“梁祝”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是奇,与山伯相处三年而未被识破就更奇;梁祝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义结金兰是巧;十八相送时,英台“托物言志”,有心相许,而梁山伯竟“愚顽不化”,这也是奇;山伯访祝家庄误期,而偏偏在这误期中英台被马氏所聘——这是不巧,而在艺术表现上,不巧也是一种“巧”。最后,英台在出嫁途中到山伯墓时“风浪不能进”、“地陷坟裂”,结果“梁祝化蝶”而去,这更是又奇又巧了。现代心理学证明,奇巧的事物能给人以新鲜的刺激,特别能激发人的注意力。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的奇巧,往往是引起审美主体美学上的好奇即审美期待的直接原因。俗话说“无奇不传”、“无巧不成书”,讲的就是奇巧性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民间故事来说,如果奇巧的内容本身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故事流传、发展的主要原因。美的艺术是越奇越巧越能流传,越奇越巧越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越奇越巧越能提高它的美学价值。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