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间,“梁祝”的话题又充斥了可以拿出无数史证来说明是其原生地的上虞。素来以“澹定”之态应对周边地区轰轰烈烈演绎“梁祝”故事的上虞人终于也坐不住了。 “澹定”并非没有积极的行动,首先,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和再创作一直保持着方兴未艾之势。从史料《宣室志》的记载直到解放初期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对祝英台为上虞人的确认,从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到作家顾志坤的同名长篇小说,以至越剧“梁祝”登陆芬兰的旋风效应,何占豪为名曲《梁祝》寻灵感来故地采风等等,无不昭示着我市的梁祝文化研究日趋向全方位、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从政府方面来看,早在1986年,我市便召开了全国梁祝文化研讨会,全国的“梁祝”专家们云集上虞,提出了不少开发这一文化资源的“金玉良言”。 文化、社会等各界对开发“梁祝”的焦灼情绪由来已久,其最初的引发点便是周边地区如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对“梁祝”背后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觊觎。近邻宁波鄞县(州)政府更是筹款超亿,兴建了颇具规模的梁祝文化公园,建立了梁祝文化研究中心,还先后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梁祝婚俗节,新近还推出了4卷200余万字的《梁祝文化大观》。宁波人甚至还想进一步“喧宾夺主”,拟将梁祝文化提请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这也是继我国除昆曲、剪纸外的第三项世界非物质遗产的申报。 文化研究硕果累累,民间开发“梁祝”的呼声又日趋急迫,是什么让我市在“梁祝”的开发上存在着一个貌似不温不火的状态呢?市旅游局长张引告诉记者,在他之前,历任旅游局长都对“梁祝”拿出了一套套规划方案,但至今除了有一条英台故里风情游的旅游线路外无甚大动作的原因,是这一堪称我市文化遗产中“镇库之宝”的“梁祝”推向市场还缺乏成熟的时机。张引指出,要搞坏这一“镇库之宝”很容易,但历史和民心都绝不容许,这就意味着一旦推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找准文化研究和产业运作的结合点,离开经济的文化研究将是枯燥的,没有支撑的,离开文化的经济也难以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和生命力。张德江书记说过,“浙江的经济是文化的,浙江的文化是经济的”,说明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梁祝文化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吃透精髓,找准载体,对其进行展延、物化。文化研究不仅包括纯文化命题的研究,也要包括文化经济命题的研究,才会使文化优势与产业优势相结合而相得益彰。在这点上,张引认为,梁祝文化的研究目前的重点不应放在属地之争,而应放在对文化经济命题的挖掘,放在向经济产业转移重点上来,并且遵循它转作经济资源后内在的运用规律,才会双方互动,不失偏颇。 张引认为,现在提出开发“梁祝”,正逢其时。无论从文化研究成果的丰硕性,我市江滨特色文化城市雏形的展露,还是旅游市场对情爱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消费需求的热烈回应,以及我市多元化投入开发旅游格局的基本形成,都说明了推出“梁祝”时机的成熟,同时,这几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再加上我市大力倡导的“三个年”活动,引来了一大批对“梁祝”意趣相投的开发商,有的甚至先期已拿出数稿规划,对开发“梁祝”进行了深入论证研讨。当记者问到,据传宁波在积极申遗,我市在此时机开发“梁祝”,是否受宁波此举触动时,张引说道,适时出击,时不我待。目前关键的问题,似乎已到了“梁祝”开发的重心放在哪里,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等实质性的问题上。 张引认为,对梁祝这块“镇库之宝”,作为家乡人看待它必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一旦对它的开发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就必须以更高的层面,更开阔的视野,更理智清醒的头脑加以操作,必须务实,必须遵循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申遗,张引认为我市对此应积极转换视角,以更平和的心态,更积极的行动加以回应。张引指出,梁山伯生在会稽,在鄞县当过县令,祝英台故里为上虞,这都是无可辩驳的。无论哪一方单独申遗,我以为描述的故事都是不完整的,情节都是不丰满的,很难谈得上申遗成功。一种明智、务实的姿态是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我觉得上虞甚至可以在申遗上主动向杭州、宁波、绍兴抛出绣球,联合申遗,就像江南六大古镇联合申遗一样,以期更好地研究开发保护好这一遗产。同时,这也符合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更适宜连片连线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8月中旬,市旅游局邀请绍兴市旅游局,《绍兴晚报》、梁湖镇及市内外梁祝文化研究者10余人,从发展旅游产业的角度就梁祝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可行性,建设项目最佳座址的选择、景区的基本建设构想等问题,一吐胸中郁结,一绘开发蓝图。 从与会专家讨论发表的意见建议来看,在“梁祝”故事的“属地”之议以及研究方向的把握上达成两点共识,即“梁祝”故事属“传说”而非“史实”。故事形成的历史年代是距今约1600年前的东晋,且创作非一人所为,是诸多憧憬美好生活的人们的一种文学想象;其次,梁祝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纯文化意义上的命题,更需作“文化经济”方面的命题,如何把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产业优势,即是我市大作“梁祝”这篇文章的“破题入口”。 项目的座址选择事关这篇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整合性文章的成败,在研讨会上更是引起关注与争论。一些专家指出,“祝家庄风景区”的座址特点须适宜显现“梁祝”故事的景观化自然要求,同时与建设的可行性、传说的“物化”紧密相关。即须具备“梁祝传说”原生地,或有效影响半径范围内;自然状态能顺应故事的展延、物化;交通条件旅游区位的现状适宜;建设的基础条件相对成熟,项目的可进入性强等条件。 针对洪山湖、皂李湖两大选区,与会者认为洪山湖区位优势明显,现存资源条件与拟建项目也较为吻合,同时,该区块在当地政府严格控制、保护及超前设施建设下,项目随时可进入开发,相比较而言,洪山湖开发体量适宜,利于吸引开发商。 在初步选择了风景区座址范围之后,与会者对祝家庄是否易地新建还是以旧修旧,保护原状产生意见分歧。一方认为“梁祝文化”开发核心应在祝家庄,必须维护其原汁原味;一方认为“外延拓展,空间延伸”也未尝不可,只不过要遵循一个“祝家庄”原则。 在由谁来开发上,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政府应该先期投入启动资金,带动地块升值后自然带动其它项目的深入广泛开发;有人认为可以搞主题招商,方案择优,文化界适时介入旅游开发,共同打造“文化名片”;一致意见是,开发起点要高,手笔要大,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分区开发”,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在会上确立了文化研究须结合产业发展的共识,市乡贤研究会还决定专门成立梁祝文化的专题研究小组,研究文化经济命题,推动旅游开发的深入。 市旅游局局长张引最后端出了他们初步酝酿中的“梁祝文化”开发方案。这个方案其基本结构定为“二线四片一区”。“二线”指风景区内的陆上观光游览线及水上观光游览线。“四片”指被观光游览线串联起来的四个不同特色的功能区,即“中心接待区”、“水上景观区”、“山地景观区”、“生态农业区”。“一区”指依托景区,在外围地带适度设立“景观房产”、“产权式酒店”。其间缀以十四景,分别取名“荷塘月色”、“望泊听雨”、“长堤春晓”、“白沙碧海”、“长亭惜别”、“竹林情语”、“化蝶仙境”、“碧潭鱼影”、“凭栏望月”、“田棚花洲”、“怀古聆风”、“茶棚拢雪”、“别有洞天”、“百花引蝶”等。 有可能成为我市首个运用市场机制,纳入多元化投资渠道运作的文化旅游项目,有关人士同时指出,“梁祝”的开发,在先期筹划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其开发的时序和开发时的政府介入和监督。要求所开发项目应尊重我市的总体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遵循旅游属性,一期须安排景观建设项目,同时作出量的要求,设投资下限,按先景观、文化设施、度假类地块,后商业类地块的次序进行。对该项目开发拟列入市级重点工程,确定市级分管领导,组建市级专门工作班子,对项目的招商洽谈、策划规划、评审报批、政策落实、筹备建设作全程服务协调,以确保其高起点、高规划性开发的顺利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