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叩访莫高窟

——为一位已逝去的老道而歌

陈胜龙


     

我是带着一份朝圣的心态前去叩访敦煌莫高窟的。沿途的大漠孤烟、古道驼铃、石窟塔影、边墙塞障、清泉绿洲,着实令人目不暇接,更使人对这条古丝绸之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四处是茫茫的戈壁沙漠,惟独这里是红柳丛生,芳草青青,或许,这就是前人选择在这块宝地开凿洞窟的缘由吧。穿过浓荫蔽日的杨树林,透过疏密相间的绿叶青枝,就会看到砾石峭壁上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镶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莫高窟虽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殿堂。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一千多年历朝历代的风云变幻,到明朝初终止营造。由于宋代以后海运开通,这条河西走廊上的古丝绸之路渐趋冷落,莫高窟便默默沉睡在茫茫戈壁沙漠之中,成为“风播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导游小姐领着大家来到莫高窟前面一座最高最大的舍利塔前,出人意料地介绍说,这是王道士的墓,是他发现了藏经洞,使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界最注目的地方。

莫不是那个把藏经洞的经卷文物倒卖给外国人的王道士?他应该是一个千古罪人啊!何况,舍利塔只是佛家的专利,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该建塔。看到佛家之地竟高高矗立的这座道士塔,内心顿时生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慨。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从黄土高原走来入道修行的小道士,竟会在敦煌莫高窟千百年的历史上为自己确立不朽的地位,这是我叩访莫高窟原先所始料未及的。不知怎么的,竟对这位背着千古骂名的悲剧性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崇敬之情。

王道士真名叫王圆箓,是一个没喝过墨水的穷苦人。1892年秋,他云游到莫高窟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王道士动了恻隐之心,自愿担当起“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千百年来,莫高窟一直是佛教徒活动的地方。然而, 世事就是这般奇妙无比,偏偏要让太上老君的弟子来为佛祖释迦牟尼效犬马之劳,这阴差阳错的安排实在有些古怪离谱。但正是这戏剧性的安排才有了后来惊人的发现。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雇人清除洞窟淤沙,并不是想发现什么,而是为了保护洞窟。仅清理第16窟的淤沙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这种专一、敬业至今很令人肃然起敬。但王道士最终发现藏经洞的秘密又是必然的,这是他辛勤工作的回报,因为他踏踏实实做了大量具体工作,才使藏经洞的洞门在8年后显露了出来。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是对人类文明史的一大杰出贡献。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内的四万多卷经卷文物后,原本是可以流芳千古的,他为此尽了毕生最大的努力,可惜历史总是不止一次地要将美好的东西摔破了让人看到悲剧。王道士也难以走出这个怪圈,他准备建功立业的过程竟成了给自己制造绝路,最终背上了倒卖文物的骂名。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秘密后,当即带着几卷经文徒步行走50里赶到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译,以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王道士找错了门,这位严老爷不学无术,自然对经文不屑一顾,王道士只好碰壁而归。三年后,敦煌来了位对金石学颇有研究的新知县汪宗翰,王道士再次向县太爷报告藏经洞的实情。汪知县亲自到莫高窟察看,还拣得几卷经文带走。可叹的是汪知县临走时仅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从此再无下文。王道士仍不死心,他背着沉重的经卷,骑着毛驴赶赴肃州知府(今酒泉市),一路上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找到了肃州道台廷栋。廷栋是个有名的书法家,他倒是认真看了经文,但他没有考虑如何保护藏经洞,只是说经卷上的字还不如他的书法写得好,就此了事。

几年后,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对汪宗翰送来的经文古物进行考证,认定这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建议将敦煌的全部古物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一算需运费五六千两银子,无法筹办,只好下令敦煌县原地封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王道士无路可走,又斗胆给深居清宫的老佛爷写信。然而,此时的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哪有心思顾得上保护古物这等“小事”。

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求助均告失败,王道士伤心至极也终于绝望了。此时,莫高窟有珍贵文物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至。作为莫高窟的主人,王道士是极不情愿把这些文物卖给外国人的,但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用经卷、古物换回了数百两白银,但他是清白的,并没有中饱私囊,而是全部用来清扫洞窟,修建楼层,架设桥梁,以完成他守护莫高窟的夙愿。

大量的敦煌卷子流散于国外,如今已收藏在外国44个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内。从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审视,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但客观地说,这不是王圆箓一个人的过错,而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哀。王道士是一个文盲,能够苦守莫高窟30多年,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本不属于他的圣地,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作为一个人错误是难免的,从历史的角度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他,更不能以好与坏这样极端的词语去评价他。

王道士死后,他的徒子徒孙们为他修建了这座莫高窟内最高最大的舍利塔,以慰他在天之灵,也算得上是一个公正完美的结局。

70余年了,王道士静躺在莫高窟门前注视着里外发生的一切,关注着莫高窟的兴衰辉煌。王道士并不孤单,陪伴他的有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有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有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还有同样为研究和保护莫高窟作出毕生努力的著名画家常书鸿……

临近傍晚,莫高窟被鲜红的夕阳照耀得更加五光十色,扑朔迷离。远远望去,王道士的塔身在沙漠的怀抱里,显得很长,很长。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