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许多外国人把瓷器称为China,即中国。人们在探索瓷器起源时,必然要研究越窑,古时越窑遍布曹娥江两岸,其产品越瓷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大量远销海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先民们在制陶的基础上创制出瓷器。后经缓慢发展,终于在东汉时期烧制出青莹如玉的越瓷。考古发现上虞东汉越窑遗址就有37处。至三国两晋时期曾出现了越窑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南朝隋代由于政治的不稳定,越窑出现了短暂的低落。而真正全盛时期应数晚唐、吴越(五代)、宋初。 唐朝文人辈出,翻开唐人文集诗卷,不难发现在唐中晚期的诗文中有大量赞美越瓷的句章。陆羽《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刑处越上,殊为不然……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瓷青而茶色绿,刑不如越三也。”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蜀茗词》:“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友日戏题郭别驾东堂》:“沈水越寒瓶。”皮日休《茶瓯》:“刑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郑谷《题兴》:“茶助越瓯深。”“茶新换越瓯。”韩亻屋《横塘》:“越瓯犀液发茶香。”等等。这些都表明越窑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相当影响,与唐诗同时兴盛的越窑理所当然成为文人墨客的讴歌对象。另外从近几年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当时越瓷已成为达官贵人及其家属墓中不必可少的随葬品,而且越窑窑址已从上虞扩展到宁绍地区每个县落,其数量远远超过第一次高峰期的三国两晋时期,据考证光是慈溪上林湖周围就布满了越窑窑址一百多处。 晚唐至宋初越窑的大繁荣绝非偶然。究其原因,首先是越瓷悠久的发展历史为越窑繁荣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由于制瓷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使其竞争中赢得盛誉,不但其产品畅销市场,而且还成为五代时吴越国讨好中原的首选贡品。钱氏王朝每年需大量越瓷去朝贡,据史书记载,钱亻叔在位几年里进贡的越瓷总数就达十四万件之多。市场畅销,制作贡品数量之巨势必促进越窑的大发展。其次,是唐朝以来饮茶风盛行,而瓷器是最理想的饮茶用具,从而更为越窑的发展拓展了产品市场。同时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为越瓷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其通过水路能远销海内外。 但是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举南迁,土地大量被开垦而用于种植,北宋以后宁绍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在多方面与越窑的发展进行了剧烈竞争。越窑分布地区的山峦相对高度在一百米以下,森林资源必然有限,人口剧增,需要大量木材用于建造屋舍制作农具烧饭炊茶。于是到北宋末年,越州便是“有山无木”,“山林之广,不足以供樵苏。”对制瓷业来说燃料是根本条件之一,燃料日益紧缺必然使越窑产品成本上升,而宁绍地区的湿润温暖的气候及河网遍布的水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相比之下农业生产的获利就大得多了,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迫使许多窑匠离开窑场去从事农业生产,或到外地,如浙南山区的龙泉等地森林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地区烧瓷。越窑衰落的同时龙泉窑迅速兴起。越窑的青瓷霸主地位终被龙泉窑所取代。 越窑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这一异行业的竞争中衰落了,然而越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辉。越窑的优秀制瓷技艺为龙泉窑所全盘继承,从而将青瓷业推向新的高潮。越窑发达的制瓷工艺也为其他瓷窑所继承,直接影响北方青瓷风格,甚至影响到朝鲜的瓷器生产,朝鲜高丽时期青瓷精品“高丽秘色”就是仿制越窑青瓷制作而成。 |